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069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0.1756:结缘叙事者,遇见更美好(修改稿)

(2019-11-13 14:37:47)

N0.1756:结缘叙事者,遇见更美好(修改稿)

——我与叙事者的故事

尊敬的叙事者家人,你们好,我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参加工作第36年,快54周岁了。现任初三两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兼任图书管理员和教材发放工作。最值得自豪事情之一,就是参加了叙事者,成了一个学写叙事并努力前行的人!

“更美好”和“最优秀”

——学写叙事,主要关键词解读

在的叙事者讲述活动题目中,我给自己拟定的题目是《结缘叙事者,遇见更美好》

“更美好”一词,在我的学写叙事文章中多次出现。也许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不用“好”“美”“美好”而是用“更美好”呢?

一般的“好”,就是善的意思,是本质善良的意思。仅仅有善良的本质不够,还要有尽量美好的呈现形式,所以用了一个美。美好的状态,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平衡过程。这种不断调整,包括内心的善和外在美的相辅相承,因为需要不断付出努力,一旦懈怠,就会停滞不前或出现倒退。只要是努力学习优秀他人且尽心尽力了,就是做到了自己的更美好!

我的这种行为习惯,在最自卑和不屑的时候,常常用一个故事的主人公相比,于是生出一份自信和勇气来努力前行。我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出类拔萃,小学时候,老师布置每个学生制作一张小桌子上交。收齐了桌子以后,在课上进行讲评。老师举起一个小桌子说:“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班同学制作的最差的一张小桌子。”所有同学静静看着,想着自己的桌子比这张小桌子好在什么地方,感受着成功的喜悦,爱因斯坦举手了。老师说:“爱因斯坦,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老师,这不是我们班制作的最差的一张小桌子!”爱因斯坦站起来说,老师同学都用诧异的目光盯着爱因斯坦,“比那张小桌子更差的两张小桌子在这里!”说着这话的时候,爱因斯坦从自己抽屉里,拿出另外两张小桌子举在手中给大家看,“我一共制作了三张小桌子,交给老师的是三张中最好的一张小桌子!”话音刚落,教室里想起了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今天,我的讲述,像极了爱因斯坦交给老师的那张小桌子。

“最优秀”,这是我学写叙事文章中,常常用的另一个关键词。实际上,这是一个缩写或者简称,全称是“全世界独一无二最优秀的自己”。它的内涵,就是每个人经过必要的努力和付出以后,都会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自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美其美和而不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管哪种教育或管理,最终的目的都是让每个人学做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更好的自己。人生,是有无数时间段组成的,每个时间段都朝向最优秀的状态,整个人生也就走在一条最优秀的路上,或者干脆说在当下就是最优秀的了。这种优秀,与最终结果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权力地位金钱无关,是一种优秀的成长过程。通过争取一个个时间段上的优秀,让自己一边欣赏自己成长之美,一边努力前行在成长的路上。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了沿途能欣赏到自己的成长之美,我们努力奋进的人生便不再难熬,我们开始变得达观,一切的顺境逆境,都成了我们成长的阶梯和成长路上的故事。

我写到这里,也想到一个故事:

某国新总统就职,记者跋山涉水在山坡上找到总统的母亲,拿着话筒向总统母亲采访:“您培养了一位最优秀的儿子,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这位母亲,慈爱的看了记者一眼:“不对,我培养了两位最优秀的儿子,一位是你们知道的新总统,另一位正在山坡上挖土豆!”母亲用手指了指,不远处一个年轻人正在地里劳作。

我折服这位母亲的襟怀,他的两个儿子是幸运的,全天下做儿女从内心深处,不正渴望这样伟大的母爱吗?不管你是做总统还是挖土豆,只要你尽力做到了自己最好的状态,你就是母亲眼里最优秀的儿子!

我在叙事者团队的阳光和温暖中,感受到了故事中那位伟大母亲一般的呵护和爱!

被戳痛的地方,往往是素材的源头之一

看到叙事者团队中,很多老师在简介中写道:热爱语文,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哪个级别的优秀班主任或名师或优秀教师,我都感觉自己很另类。

因为自己不善于沟通交流,教育管理工作做不好,多次想离开讲台,实在没有办法才不得已站讲台。这样不情愿,天赋有缺憾,又爱面子,每天总是瞎忙,自然累得很。

亲朋友好,经常问:“你做教师忙吗?都是忙些什么?我怎么看某某教师清闲得很呢?”这样一问,我常常语塞。因为常常回避自己的不足,也就谈不上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提升。

开始学写叙事,最初的三十天里,几十位教师提交的叙事文章,我利用寒假的空闲时间,都看个遍。看了就是找自己可以模仿学习的榜样,找一个文字水平、叙事能力和做人做事比自己好些,自己又能学得来的,作为榜样,写叙事学学做事,一起学。时间长了,就学会了叙事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理念,于是我记录每天都是感谢什么,及时对自己的日常工作一个自我评价。

作为一名五十岁以上的教师,职称较高,年龄大,一般教学和其他工作方面,都无意中享受一些照顾,自己不自觉,难免人们嘴上不说心里有看法。于是我针对性罗列我一天的工作表,看到我各个时间段都在干什么。这些时间,是不是发挥了最大效率,是不是有可以需要改进的地方,那些知识技能和沟通管理方面的艺术,是我需要学习提升的。在叙事的过程,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文情怀渗透进去,实际上每篇叙事都成了一篇比较像样的叙事。

一次一位连襟问我:“你上几节课?”我说:“六节课!”连襟说:“六节课太轻松了,年轻教师都上一二十节课,还要做班主任。”我实际上,每天都感觉很忙很累,于是我开始叙事每天的工作学习流程。发现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因为我忽略了自己学校日常临时安排的工作,我忽略了教辅工作,忽略了自己精力思考力和沟通管理能力弱带来的种种原因,导致了时间被占用。知道了这些,我就有针对的向叙事者学习提高效率的方法和管理的方法。如叙事德育法,成长微故事分享法,反复观听研磨备课法,向叙事者和周围领导老师学习借鉴管理艺术沟通交流艺术。

一次遇到一个征文,主题是“教师的一天”。我找出自己曾经写的一篇叙事时间的博文《周四,我没课》,在编辑建议下作了润色一定艺术加工,发表在《黑龙江教育》话题栏目中

还有课堂上管理学生,也是一大弱项。要么不管,要么大发脾气,把师生关系闹得很僵比如以后都尴尬甚至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对立面。

学写叙事以后,我根据叙事者中一位好友的建议:学做学生真朋友,无数次写关于这个(或这类)学生的成长细节故事,一点点走进学生内心中。看到了学生长处和闪光点,根据班级正在开张的日常行为习惯加减分制度,制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减分制度,让学生有规则可寻,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创造加分机会,努力避免减分,不仅优化了教学秩序,而且密切了师生关系,有利保障了教育教学良性循环。《被扣一分后的那滴泪》,就是这一系列文章中的一篇。这种类文章,反复写作反复修改的过程,也是教育教学管理艺术切磋琢磨的过程。

还有诵读经典,谁没事诵读经典玩啊!坚持诵读经典三五年,极大优化了自己的心智强健了身心。我一个一开始不能记住手机号码的人,能够坚持每日持续重复诵读上万字经典。这种诵读,读我的读书写作做事影响很大,遇到《中国教师报》“死磕”中成长类征文,在闫凡伟等老师鼓励下投稿,经编辑宋鸽老师修改润色发表。

名著经典优化心智的同时也打开叙事新思路

一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处理各种日常教育教学事务,应付一些突发问题,处置一些应急性的工作,如果说一个人头脑中还装着写作的素材和灵感,的确少见。如果说有灵感或看到素材的影子的话,也会被消磨殆尽,疲惫之余不想思考或写些什么。

如果养成一种阅读习惯,一直坚持读名著,特别是有传统经典文化诵读积淀,一切阅读都会变得不一样。每天挤出三五分钟或十几分钟,读上几页十几页名著,或者默诵你熟悉的经典,你会对一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些不一样的感觉,一种“俯瞰”和审视的感觉,就会感觉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被切换到一种较高的心智模式上,不仅利于我们教育教学反思,还会从实践中寻找到叙事写作的好素材。

举一个例子:

一个午自习值班,遇到有两个同学在讲台上“撑黄瓜架”,两个人虽然已经累得打烂淋漓脸色惨白,但是面对下面满屋子的同学,谁也怕丢面子不愿意先松手,所以周围同学怎么拉架也不管用。我面对此情此景,没有用蛮力解决,而是巧妙巧妙借用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智慧,帮他们“自我放松”,让同学们看到“师生互助”的本质,挖掘自身“勇于认错”的潜能,继而达成“相互赏识”的目的,最终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

事后,我把这件事写成一篇教育叙事《学生“撑黄瓜架”,我送上“四块糖”》经过编辑润色发表在《教育文摘周报》上。

以前遇到这种问题,都是躲,实在躲不过,就转交给班主任。自己省劲一时,却也让问题学生远离的自己,更主要的是错过了一次历练提升自己教育管理素养的好机会!

无心无肺时的“脑洞大开”

叙事者常常都是晚睡早起的人,一天忙碌的工作,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冥思苦想。

记得我最初感到心脏部位有胀感,就是熬夜写作到凌晨快一点的时候。后来,很多篇叙事文章都是十点以后写得,很多日子里,我睡觉的时候都是快夜间十二点了。

前几天常规体检结果出来了,高密度蛋白偏低。我上网查了一下,上面写着成因:生活不规律,熬夜。每天一篇学写叙事是雷打不动了,自己的工作生活都加了一幅担子,不规律和熬夜更成了家常便饭。

写的文章多了,也就提高了写写作能力,一般而言一个小时之内完成千字文没有问题。于是尽量把每日一叙提前一下,不让其破坏自己的作息规律。

坚持每日一叙,你会发现自己平时一些情绪念头的火花,被一刹那间发现并连缀起来,这个时候一篇新颖的文章就出现了。

《走向管理的光与影》,就是这样写成的。那天晚上,已经十点多了,要完成每日一叙,两个眼皮直打架,一篇千字文成型了。第二天造成,觉得这篇文章别致新颖。叙事者团队姚淑君老师等加了按语发表在叙事者公众号上,我看了姚老师的按语受到启示,自己又进行了修改。《中国教师报》编辑宋鸽老师,对这篇文章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我先后修改两次,宋老师修改润色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

为了修改后能见报,短短时间内,我将文章修改数次,这是以前没有过的。原来写的文章,都是过去几个月或半年以后,才觉得有点修改的思路。为什么修改得较快且效果好呢?就是修改是用的素材和理念,都是在每日一叙文章中多次出现过的,只是被从头脑中调出来而已。真正要重新构思,自己的速度和能力比年轻人慢多了。

得益于精致的引导激励

学写叙事,核心指导教师就是王维审老师。每次写作中遇到岔路口和瓶颈,他都会及时撰文指点迷津。

叙事者群建立以后,“觉者系列”四本书,依次出版发行。我总是尽早买来阅读,我知道自己读得慢,理解也相对迟缓,我就靠慢工出细活。我敢说,没有哪个教育专家的文章,我读得更认真。有点骄傲,便是退步。看到某位自己敬佩的老师抄读王老师的优秀叙事文章,便自愧弗如。于是开始朗读自己特别喜欢的王老师的文章,录制下来,抽空就一遍遍的听,在文字语言、结构布局和理念思想方面,细细品味,在读一下自己写得最得意的文章,录制下来同时听,慢慢就开始身上冒汗,这种差距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于是我开始了更加扎实的前行。

2018年8月27日,王维审老师来淄博张店实验中学讲课,我前往听课,满足了我亲自聆听王老师讲课与王老师面对面的夙愿。本来,我觉得王老师倡导叙事德育,我写的多是教学叙事,感觉王老师会对我这样的叙事者会持一种让我自生自灭的态度,没想到王老师在二百多人听课的大讲堂上,表扬了我每日一叙的坚持,表扬我坚持叙事多方面受益。我激动地代表优秀叙事者们接受了掌声,也因为王老师谈到叙事教学,也可以把讲学科故事很好融入教学活动中,收获教育教学的双丰收。

王老师的引导激励,让我开始关注与此有关的学科故事:如引领同学们观察太阳升起落下的方向,在校园里看树木那一侧长得更茂盛并分析原因,把提问地球表面积说成是“给地球母亲做件衣服最少用多大的布料?”,为了让学会少年分辨山脊山谷提问学生“要在河边野炊走那条线路最合适”,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读出经纬度给出某个遇事地点让学生在这里发送具体方位从而求救等等。

努力收集并整理这些“故事”,是我在叙事者陪伴前行中另一个重要收获。用一两句话,激发兴趣引导点拨;当我面对困境无奈之际,我也会反求诸己静待花开,而且这样的努力会在教育生涯中占据更大比例。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形成一个贯通初中地理教学的学科故事系列文章。这样的学科故事多了,品味提升了,教育教学之花会更加多姿多彩。

除了直接写与教学有关内容,我还写下面一些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人和事。我是一个任课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把自己学着向一个版主热一样去引导激励管理学生。学写叙事,更好诵读做人做事,这是一个历事练心的过程,也是学会看破放下学会点亮心灯的过程!改变最大的,除了学生,更是我自己!举个例子:

以前我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我会说:“某某某回答!”

后来我觉得应该改善,就说:“请某某回答!”,还觉得不行,改为“某某同学,请你帮老师讲一下这个问题好吗?”以前,学生回答完以后,我会“坐下!”,后来改善为“请坐!”并用手一比划做一个优雅的请的动作,时间长了,我不这样说学生不坐下。另外,我对学生的回答做认真有特色的点评。每次不管回答全对的同学,还是有点失误的同学,都让他们感到除了这个知识和问题之外,他们还收获了尊重和与老师一次高质量高品位的交流。地理综合分析题较多,回答不够完善常有的事情。每次同学认真思考了,即使错了,我都给予积极努力以肯定,偶尔错误,我会委婉地说“某某同学卖个破绽,看同学们是不是看得出来!”这时,不管回答问题的同学、板演的同学,还是听课的同学都特别认真。

在学写叙事中,将读写做合一

    在学写叙事中,将读写做合一。为了这个目标,我不断融自己读书、做人做事和叙事写作的经验智慧,到2018年7月7日,我开始了每章《论语》内容十分钟的诵读感悟分享,分享六七百章次,也就说有些一百多章没有录音分享之外,有些章的内容,分享过两次。后来,为了便于事后自己和朋友观看,制作了简易分享视频,及时分享,更多激励自己读写做合一前行!

在《论语》分享中,我常常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说得好,做得差。妻听了我的“分享”,有时称赞,有时会说你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和说的不一样呢?这个时候,我就脸红耳热,没有争吵,我知道这是自己的问题。我会找原因,我的这种解读为什么华而不实,并有可能的话立即千方百计弥补矫正。

在学校里,我的领导同事和学生,也会帮我“打假”。他们读我的文章,听我的课,看我说话做事,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我都把他们当成真朋友。

消除不良成见,实施“教育打假”。今天认为是真的,明天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是假的就要抛弃。原来看似假的,在实践中是真的,就要坚持。一种真正的好教育,不仅是学生受益,也一定是促进教师身心不断完善提升的,这也是检验是否真正好教育的试金石之一。

带着问题前行,在前行中解决问题

带着问题前行,在前行中解决问题,这是我常常告诫自己的。这次成功,对我激励是巨大的,让我更加积极向叙事者学习。那时,我的初一地理教学陷入一种困境,有些基础弱后的同学,开始产生厌学情绪,我受到叙事者王玉鹏老师“把我写给你看”系列互动启示,写了《皮皮休梦游世界》系列,共十几篇故事性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地理故事的方式,接受地理知识。同学们除了积极阅读写读后感外,就是也想学着写类似的系列故事。课代表吴艺桐同学,直接写了拿给我看——《皮皮休梦游撒哈拉以南非洲》。我看了以后,觉得写得比我写得还好,就印发给每位同学。这一系列活动开展,激发挖掘了师生教学的兴趣,让我的教学走出师生倦怠的困境。

受到叙事者强大心灵的影响,我开始在同事和学生面前坦言自己的不足。因为坦言不足,我赢得了年轻优秀榜样孙翠苗老师的倾力帮助,让我全程观摩她的备课和教学全过程,整整一个学期,为我在一个班讲了近六十节观摩课,涵盖初中地理复习内容的百分之七八十。因为我坦言自己的不会,并讲述虚心向孙翠苗老师学习的故事,赢得了学生的认可,也激励了学生虚心努力学习。

补齐叙事德育方面的短板: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暑假后,我刚刚接了两个教学班。第一次见这些学生,就讲了他们的同学助人为乐的故事。这个故事,我是无意中听到的。一位邻校同事的手机丢失了,在操场上(我们两个学校暂时共用一个操场)。去找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这两个班的同学中的四位知道后,就主动帮着找,把整个操场找了个遍,最终找到了手机。这个同事非常感动,非要找同学们的班主任当面致谢。向我打听这四位同学的班主任,我就趁机记录下了这个故事。没想到,我接初三地理教学,就是教这两个班的同学。我把这故事讲给大家听,同学们都听的很认真。一个故事很快讲完了,每个同学心中也都埋下了一颗自信自律助人的种子,甚至是拥有了它们茁壮的幼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