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33:学写叙事,促感性理性提升
(2019-11-04 12:41:4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733:学写叙事,促感性理性提升
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很多过程中,有我们的感性理性习惯性的参与。
如果我们的感性和理性成分中,科学合理的成分比例大,那么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往往是处于一种提升的状态。大家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感性和理性的盲区。比如一个皮肤比较敏感的人,可能对于肢体性劳动承载是否超过限度比较愚钝;一个抽象思维比较好的人,往往形象思维比较落后;一个动手能力强的人,思维能力未必超群,反过来一个人思维能力超群,未必实践能力卓越。
现实中,当更多呈现我们弱项的时候,我们不免倾向于自卑;当我们更多可以呈现自己强项的时候,往往自信占据了优势。由于我们忙,由于一些不太重要不必要的原因,我们忽略了对自己感性理性的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判,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完善提升了。
理性看待人事和文化现象
叙事者在写作的同时,每月共读一本名著,对自己的感性理性方面,都是一种有益的浸染影响和提升。每次认真走心的阅读,都有结合自身完善提升过程的读后感,其中感性理性的提升都在其中了。
比如阅读蔡元培先生的文章,他多次提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宗教的看法,其中比较著名且影响较大的就是“用美育代宗教”理念。当时,我正在临摹《芥子园画谱》,非常有同感。我诵读佛文化经典比较用功的时间有七年多了,如果连之前的浏览性的阅读,大概有十三四年了。佛文化经典中,对于理性的论述可谓高深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信中,曾经对佛文化中这种精致的思维给予高度的肯定。原话大致是这样的:具有精致思维的人,有两类人,一类是希腊人,一类是佛教徒。我首先声明,我虽然向佛文化学习,但我不是具有精致思维的人,如果说有点,我可以说正是训练自己朝向精致思维的人。
佛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化。真正的佛弟子们,看到蔡元培先生的理念,也会拍手称快的。事后,我也有更深入的思考:作为对佛文化有比较深入阅读的人,深深懂得,绘画等美育是不会完全代替佛文化的。不然,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李叔同就不用皈依佛门了。
蔡先生不是不知道美育与佛文化不能等同,他提出这种理念是针对大众对于宗教文化粗浅而鄙陋的现状。回想当时,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的四万万大众,真正懂得佛文化的又有几个人。不用说对佛文化的理解很粗浅,就是对于孔子文化的解读也鄙陋得很。五四运动中,蔡元培先生反对尊孔,很多人就理解为是对孔子文化的贬斥,其实蔡先生是非常推崇孔子及其弟子传承的优秀文化的。
唤醒和提升积极的感念
“众人皆之美,为美恶矣;众人皆知善也,此不善也!”
学写叙事之后,对自己情绪念头言行,都开始溯本求源,对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和业余爱好中的感念,常常感到汗颜。
这种汗颜,来自于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理念和思想,缺乏真知真行。从众,常常是自己的一块遮羞布,也是保护怯懦自私愚昧的自我的盾牌。
对某些情绪念头言行的警觉,对某些行为的积极参与,对某些行为的敬而远之,对某些行为保持足够的警觉,都是一个人必要的修养。这个能力的培养,没有专门的文化过关考试,没有专门的合格培训机构或团队,却是每个人含混不自省必须付出沉重代价的所在。
学写叙事,把自己欣赏学习的、经历的和正在面对的人和事,揉碎了条分缕析过了,甄别过、实践过、尝试过、论证过、敷衍过等等种种的历程,在叙事写作中更好的关注分析判断选择,是对自己更好的尊重,也是对自我人生价值提升的基础。有些是自己对人生的蹉跎,有些是对人生的升华,有些是蹉跎和升华参半。正所谓“天道酬勤恒与善人”,每个人心中都是善恶或善恶混沌体的综合。把自己身心言行中的一切弄明白了,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朝向,是让朝向更美好自己努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