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724:教师的“解惑”

(2019-11-01 09:21:08)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724:教师的“解惑”

遇到学生不感兴趣或不理解,都需要教师“遇河架桥”“逢山开路”。

教师准备不充分,则会导致教与学双向受挫。

还有一种不感兴趣和不理解,是自己没有用功或者积极主动学习行为习惯不好,需要教师对学生品行有一种和善的坚守!

面对真难题

问题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赤道以北40公里处,先向南走100公里,再向东走100公里,再向北走100公里,再向西走100公里,它能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吗?

生活习惯告诉我们,能!这个人不就是转了一个正方形的“圈”吗?

正确的答案,是这个人不能回到原点,终点在出发点以东。

“不可能!”作为8.1班尖子生的李沁源同学,激动地近乎喊出来,其他同学也附和着,似乎老师出错了。老师年龄大了,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上容易出错是常有的事,这样的错误,同学们容易看出来。我倒是很享受这种出错——因为我错了同学们都对了——我也就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使命。

不仅如此,我还会调侃:“这么优秀的老师,同学们都能找出他做题中的问题,可见同学们的潜力有多大啊!”听了我这话,有几个同学咧着嘴笑。

朝着四个方向一次转“圈”的问题,我是反复思考推演过的,没错!

以前遇到这类问题,我也是想不通,因为它与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相悖啊!

我是一个喜欢较真的人,用地理上学到的知识认真分析推演,得出一个结论:那种某个人向东,再向北,再向西,再向南,会回到原点的说法,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利用经纬网知识,在赤道以北和以南,这种状况都不会发生。因为朝着这四个方向依次行走,每个方向上走的路程都相等,是不会回到原点的。只有,东西向行走所经过的那两条纬线,是关于赤道南北对称时,这个时候才会出现回到原点的情况。

我在课堂上讲了,多数同学还是一头雾水,只有几个同学在冲我点头。看到这个状况,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这种情况,在前几届同学中多次出现过。

面对模棱两可的问题

比如,在练习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问题: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哪个,第二个人口大省是哪个?

学生从教辅书上查到,第一人口大省是广东省,我查到的第一人口大省是河南省。学生问我,怎么究竟填写哪一个?

我说,大家知道河南省、广东省都是人口大省,都是人口稠密地区,记住他们的名称位置简称行政中心就行了。至于他们人口数谁多一点谁少一点,我们不去查对了。

我说一下理由,就是这种人口数的问题,是每年都在变化的。我们地理学习,还有升学考试,学习和考察的都是对生活生产有用的地理,学习的都是同学们将来有用的地理,学习的是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有用的地理,大家自己可以甄别一样,这两个人口大省究竟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真的一定要弄清楚吗?关键是我们手头可以查阅的资料相互矛盾,我们没法予以甄别。

有人可能说,你知道这些内容中考题中不会出现所以你就不让学生掌握了。

非也,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比如我教学生辨认本地区的东西南北。告诉学生,我们平时以为的北方,在正北方向偏东35度。为什么这样提醒大家呢?因为有这样一个地理问题,就是正午12点的时候,太阳影子朝向正北。

讲了这个问题后,我自己做过实验,发现当我的影子朝向正北时,已经是15点多了。我想起有人提醒过,我们这里习惯上称的南北方向,并非正南正北而且偏差还挺大。于是我向同事请教,王华老师指导我可以用手机上的指南针确定方向。我用指南针测量,知道了习惯中的北方实际上北偏东35度。找到正北方向以后,中午12点,我再站到太阳下,看到影子果然朝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