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720:结缘叙事者,遇见更美好

(2019-10-29 10:12:34)

NO.1720:结缘叙事者,遇见更美好

——我与叙事者的故事

2016年1月25日,寒假休息中,刚过了五十岁生日的我,因为精力和眼力有限,早已经放弃了多年坚持的读写爱好假日闲暇时光里我还是看过去的博客,就像是缅怀曾经青葱的岁月,好似它会帮助摆脱目前的近乎无助。偶然间看到王维审老师写的“你敢挑战吗?”邀请函,内容是坚持写三十天教育叙事文章,每天一文,每篇不少于八百字。

首先是感到心头一震,这种邀请中的热力我感受到了,王维审老师几年前就是我喜欢的教育作者,因为在《人民教育》和《山东教育》上多次看到他的文章,而且是我比较喜欢的那种“千字文”。接地气,含蓄隽永,像极了自己向往的那种优雅务实的教育生活。通过搜索,找到了王维审老师更多信息。在网上看到了《琅琊榜之王维审篇》视频,一边看一边被感动着。那时才知道王老师比我小十岁多一点,他内蕴深厚却平实的文笔,让我感觉他是我的一位有缘的师长。

学习更利于教学相长的叙事

现实中的困境

知天命之年的我,处在了一种最尴尬的境界。不能离开“站讲台”一线对课堂教学本身带来的压力一筹莫展。同样是做教师的妻,问我整天忙什么?我竟然支支吾吾说不出个究竟,似乎干着什么秘密工作什么事的。妻自然不高兴说上几句,我感到更加郁闷了。要是有种仪器,能把我现实中的积极努力和向上向善的心路历程录制下来,一切都万事大吉了。妻通情达理,看了一定不会抱怨,肯定会跟我一想办法面对。五十岁,不上不下的年龄,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下有儿女需要教育成人这种状态,显然是不合适宜的,然而我又怎么办呢?谁能帮帮我呢?

自我警醒后的茫然

不善于表达沟通交流,除了自娱自乐的读写,除了能在课堂上将知识技能讲明白之外,其他方面我的长处屈指可数捧读《坛经》让我汗流浃背;捧读《古文观止》《左传》部分,让我感到自己没文化;捧读《地藏经》,让我知道自己的悲悯消耗殆尽;诵读《楞严经》,让我看到内心被蛀蚀很严重的所在一切都需从头改过,大毛病小毛病,组成毛病的海洋毛病如海,却不知如何下手。

朝向“叙事”后的“疗愈”和提升

王老师创建叙事者群,带领大家学写叙事,在叙事中遇到更美好的自己,对我而言可谓雪中送炭!

王维审老师的教育叙事写作,可以梳理自己的内心可以辨明前行的方向,也可以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好的叙事故事给人多方面的启迪。跟随王维审老师,学做一个会写自己故事,会写故事教育人的人,不就是改善自己目前状态的最好途径和阶梯吗正好拾起原先的爱好,也算是有一定读写基础的叙事人。另外,我还有种愿望,就是通过叙事写作,更好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更好扬长避短。几十年来,我习惯了被动地工作生活学习,时间长了我渐渐读不懂自己了,甚至觉得自己成了一个陌生人。不用说妻子在问我忙什么,我都怀疑自己究竟在忙什么我的人生出了什么问题,我该怎么面对纠正,我都想通过叙事写作来辅助解决。另外,叙事可以让我更好展望未来:坚持天天写,等我退休的时候,我就可以借此回忆自己的教育人生,也让自己的人生不再无聊更主要的是我不想人云亦云,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完善提升自己,也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王维审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标杆,我找到了学习的样板。

学写叙事补齐人生短板

做人做事心存缺憾

扎实做事,也是我欠缺的,王老师的叙事者,不仅仅朝向更好的写作,而是借助叙事写作更好做人,做更好的教育。一下子变成一个合格的叙事者不可能,可以是三年五年,也可以是十年八年。

参加工作之初,看到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同事侃侃而谈,说那些高兴糟心的事他们说了得到了同情甚至有人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不会说而不说,人家就觉得我什么问题也没有,觉得我是个喜欢藏着掖着的人很难交到朋友不说,必要的团队合作也很难争取得到。

学习样本异彩纷呈

叙事者群里的优秀老师们,不仅通过叙事写作解决问题提升自己,而且我这样渴望有类似本领的人,提供了众多学习成长的色彩缤纷的样本

我们读名著,向周围优秀教师学习,有时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何在?就是我们与被学习的优秀教师,在文化和工作、生活阅历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不缩短,我们的学习多是纯粹形式上。

叙事者,每周上传一次叙事文章,短期内我能找到可以学用的参考版本:有的是文字表述方面的,有的是与学生交流方面的,有的是读书方面的,有的是与领导同事相处方面的,有的是与学生学做真朋友方面的,有的是广泛学习涉猎方面的,有的是性格情绪方面的,有的是理念和文化方面的,有的是扎实做事方面的,有的是文章风气方面的。这些是找与自己相近的来学习;还有一类,虽然差距很大,还是可以通过逐渐学习靠近的,如寇介芳老师、耿欣老师一些做法,钱金雨老师的做法等等。给我印象深刻激励挺大的,还有望江团队的一些做法等等

边叙边补看“短板”

要学好,不能仅仅停留在看上,而是自己亲自写,写了再与优秀文章比照找出问题和差距。要每天都写出一篇文章,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十天,每天坚持写一篇八百字以上的教育叙事文章”,这是参加挑战者耳熟能详的核心内容。前六天,我还觉得有什么可写,到了第七天我挖空心思却找不到可以写的内容:吃了早饭后,就在电脑前写文章,怕晚上十二点前写不出文章来耽误当天的上交。一坐就是六个小时,写一段后自己看看不行删除了,如此反复多次。从经历中搜寻素材,从读过的书中搜寻素材,从心灵深处搜寻素材,整整过去六个小时了,一篇文章才刚好完工。挑战,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实力,也看到了以前的自以为是。叙事者,是讲究实打实的,一点虚妄东西掺进去,也会暴露并被剔除。学然后知不足,三十天的挑战,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很长时间不再读写的我,开始鼓足勇气扬帆远航!

写作的源头活水,让我找到了,一种是叙事心路成长历程,一种是叙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历练。“心灵和脚步,至少有一个在前行的路上”,一个真正的叙事者,就必须是努力前行的人,不管是心灵还是行动。

从那以后,我把阅读后表达一种心路历程的文章,也归类到叙事文章中,因为除此之外,我写不出更像样的叙事。查看叙事者群里,其他老师们写的文章,像我这样勉强的叙事几乎没有我感受到自己的另类,也有了必须从头学起的决绝。叙事,是我的短板,过去是现在也是。小时候,在家里,是父母哥哥姐姐替我讲自己的事情;在单位,是要好的同事,帮我讲自己的事情;在家里,是妻和孩子帮我讲自己的事。为了更好的交流,我连续定了五六年的《演讲与口才》,每天文章必看,有些喜欢的文章看得滚瓜烂熟。后来,发现自己不是说话技巧的问题,而是属于文化方面的问题,于是开始背诵《诗经》,源于孔子的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背诵了部分《诗经》中的内容,还是得不到表达的要领,又在《易传》看到“易其心而后语”,这个比较高深,我难以领悟,从孔子的“仁者必有言”明白自己的品行修养有亏欠,需要从身边事和点滴小事一一弥补起来。

做事有问题,坚持叙事写作来来助力发现并弥补!

在最初三十天的挑战中,我虽然一天一篇文章没落下,但是我发现自己的三十篇文章中,与王老师走出困境的叙事的确不是一回事,我写的是一种诵读经典后的心路历程。王老师的叙事,植根教育教学实践这本无字书,我的叙事心路历程难免有“清谈”之嫌。古往今来有“清谈误国”,我警觉自己有“清谈误教”之嫌。这种误教,不仅涉及对学生的引导激励,也涉及自我完善提升!

每个优秀的叙事者写的文章,都是我学习的老师。他们写的文字,让我想到自己曾经遇到和面对的事情,想到不同的面对方法和不同的抉择取向,我慢慢看到自己做人做事和写文章的不足之处,慢慢的从他们的文章中,找到了我前行中可以参考学习的榜样。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很多知音。

有字书“无字书”一以贯之

我做事上有问题怎么办,不管是不扎实,还是不主动,还是细节的不够注意完善提升,都要一一解决。我用“中医”办法解决自己的病症,通过诵读道释文化打开心结,通过《论语》文化广接生活工作学习地气,通过备课上课师生交流同事互动等方式途径,更好解读践行优质教育或教育实验。

王维审老师提倡精读一本书,打下一个阅读的桩,其他阅读都围绕这本书展开。我想,用《论语》做自己阅读的桩还是比较合适的。为了真正发挥《论语》阅读桩的作用,从2018年7月7日,我坚持每天分享一章《论语》诵读体验认识感悟,已经坚持了快一年半了。通过这种分享,将遇到的事情读过的书写的文章做的事情,通过《论语》中的内容,将它们融会贯通。阅读,不仅仅是照搬照抄,而是将这种文化融入自己的生命中,让自己的生命因为优秀文化的浸润和熏染而升华。

每次分享《论语》的过程,也是自己给自己上课的过程。上课与不上课,区别不小。没有分享之前,不知道写什么叙事内容了,分享之后,叙事文章就从脑子里冒出来了。做人做事找不到北了,我就虔诚诵读经典进行反省,通过《论语》分享让我踏踏实实同时心中怀有诗意和远方,当然离不开的就是每日一叙事的支撑。今天做得怎么样,晚上的叙事中有体现,次日凌晨仔细阅读消化,更好扬长避短。

即行即知,积极“打假”

在《论语》分享中,我常常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说得好,做得差。妻听了我的“分享”,有时称赞,有时会说你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和说的不一样呢?这个时候,我就脸红耳热,没有争吵,我知道这是自己的问题。我会找原因,我的这种解读为什么华而不实,并有可能的话立即千方百计弥补矫正。

我的新浪博客名,叫“吾言之吾心”。妻给我起的,每次上传文章,我都扪心自问。这是我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吗?

在学校里,我的领导同事和学生,也会帮我“打假”心口不一。他们读我的文章,听我的课,看我说话做事,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我都把他们当成真朋友。一个来实习的地理专业的大学生,听了我一节课,给我指出了两个表述不够严谨的地方,我根据这这写成一篇博文《授课中的两处错误》。初一一个同学课下给我提意见,说:“老师你不够自律”,因为课堂上我控制不住自己发了一次火。我把这个写成博文《老师你不够自律》,并在课堂上表扬了这个同学,给他最高奖励分,把他称为最佳教师助手之一。

陶行知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假教师”“假学生”等一系列需要防微杜渐的教育之“假”。我也一直防范自己在叙事写作中“造假”。当然,我没法保障自己读写做都是真的,这也是天天坚持叙事写作的原因,今天认为是真的,明天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是假的就要抛弃。原来看似假的,在实践中是真的,就要坚持。把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一个衡量真假教育的唯一标准。当然,一种真正的好教育,不仅是学生受益,也一定是促进教师身心不断完善提升的,这也是检验是否真正好教育的试金石之一。

融入团队,才能走得更远

叙事者团队给力

叙事者对我的粗鄙没有嫌弃,而是通过公众号做了多次推介,至今我看到叙事者上交习作统计栏目中,我排在第一位,我都感到是一种莫大鼓励。顾燕能老师对我的鼓励更是无以复加了,直接将我写的《风雨凄凄苏东坡》印发给她高中班的学生们看,现在想来,让我觉得写不好就对不起叙事者家人。

常驻我们叙事者群的《教育文摘周报》编辑张北北老师,先后两次登载我与阅读有关的文章,先是《不断调整“定位”,不断“重塑”美好》,后来登载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评论的文章《苏氏教育思想管窥》,给予我的引导激励也是令我难忘的。

常驻叙事者编辑吴晓燕老师,在《教育文摘周报》上发表了我写的博文《学生“称黄瓜架”,我送上“四块糖”》。让我的叙事文章,实现了零的突破。这种突破,得以于王维审老师,借用名家典故的智慧,我的文章就借用了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教育思维理念——发掘闪光点,正面引导激励。之后,叙事者群转发——《今日教育》杂志社“不忘初心”教育征文。闫凡伟老师,多次给我打气:“赵老师,投吧!”我接连投了两篇文章,编辑老师整合我的两篇投稿,重新拟定题目《天命之年,不忘初心》,发表在2017年暑假合刊上。杨雪梅老师告诉我好消息时,我竟然忘记投过类似稿件,查阅电子投稿信箱才确定真的是自己投过。同事看了这篇文章,说:“这文章很平实啊!就是写你做的事情。”这次给我的启示是,文章写到好处,就是在平时中蕴含生动。

看到叙事者群里的老师,在短短的三十天时间里,就有优秀叙事文章见诸报刊,极大激励了我。那个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争取三百天发表一篇文章。就是这个目标,对我而言也很艰难。参加叙事者三百天后,机遇来了——《中国教师报》编辑宋鸽老师,在叙事者群里发布征文——写与自己“死磕”相关的成长故事。我就写了一篇自己诵读经典的故事,最初我只能记住手机号码里的三位数,别人问我的手机号码,我都背不下来。后来坚持每天50字经典背诵,到现在每天能背诵上万字的经典。这件事,就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死磕”。在闫凡伟老师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投稿。编辑宋鸽老师又进行修改,发表《中国教师报》上,这成了我参加叙事者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学校支持与鼓励

以前因为喜欢读写,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写过一些“豆腐块”宣传文章。以前写作中不免有些水分,参加叙事者后,只写自己参与或体验感悟过的。我多次被学校领导鼓励,参加上级征文投稿,参加市教育局工会征文,《梦想腾飞的地方》获得市一等奖。参加省普法办举办的普法征文,《传统文化与交通安全》获得省优秀奖。我写的《教育生命里的珍珠》,就是参与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征文作品,转而投稿《教育文摘周报》,得到吴晓燕编辑欣赏,经过她的精心修改润色得以发表。

师生团队互助

2016年加入叙事者初,我的初一地理教学陷入一种困境,有些基础弱后的同学,开始产生厌学情绪,我受到叙事者王玉鹏老师“把我写给你看”系列互动启示,写了《皮皮休梦游世界》系列,共十几篇故事性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地理故事的方式,接受地理知识。同学们除了积极阅读写读后感外,就是也想学着写类似的系列故事。课代表吴艺桐同学,直接写了拿给我看——《皮皮休梦游撒哈拉以南非洲》。我看了以后,觉得写得比我写得还好,就印发给每位同学。这一系列活动开展,激发挖掘了师生教学的兴趣,让我的教学走出师生倦怠的困境。

艰难险阻“叙事”巧妙化解

2016-2017学年暑假后,导安排我教初三,而不是跟班教初二。我的头顿时大了,教材改变了,我已经六年没有教过初三了,而且初二新教材没有教过。半年叙事者群里的历练,让我没有习惯性的怨天尤人,而是通过叙事写作凝神聚力担起这副担子。我感到有底气的,还是我参加叙事者半年以来,发现激发挖掘出来并开始逐渐拥有的——自信、智慧和悲悯情怀

我开始叙事自己情绪念头方面的问题,叙事遇到的教学知识技能艺术层面上的问题,叙事我向身边优秀榜样孙翠苗老师学习的经历,叙事我“先听一课,再上一课”的听授课模式,叙事我与初三这伙学生中成长的点点滴滴,叙事我与班主任老师和其他任课教师的互动,这些叙事文章每天在我的QQ日志和新浪博客中同步发表,得到叙事者老师关注的同时,也得到了领导同事同学们的关注,不善于言谈的我,通过叙事写作,较好的理顺了领导同事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到了相互理解支持帮助和及时沟通交流。

记住学生姓名助力教学

教了几十年书,记住的学生姓名寥寥无几。没有自己教的故事,也没有学生学的故事。叙事写作,给我补上了这种遗憾。

翻看教初三一年写下的学生成长故事,让我似乎又回到了那激情复燃的岁月。下面就介绍其中一篇教育叙事的前因后果。记不住学生姓名,成了困扰我的一个大问题,因为要分层教学,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就必须掌握每个同学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动态情况,要不然常常出现一些误导,对师生双方都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促进我识记学生姓名,还有几件有趣的事情:

一天, 8.6班班主任宋怡静老师有点空,我就说出了心中的两个疑团:“我怎么看到一个同学串班,刚才明明在五班听过我的课了,我接下来到六班上课,她又跟到了六班。”宋老师听了哈哈哈大笑起来:“五六班有个双胞胎姐妹,一个在五班,一个在六班。”听宋老师这么解释,一个疑团消失了,我继续问:“在五班,我看到一个同学,明明坐在最后一排,另一节课就坐到了最前面一排,你们班主任给学生调位了?”宋老师说:“他们是双胞胎,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不同之处,就是其中一个下颌多出细微的一道痣

我从班主任那里要来了同学们的姓名和照片,存在我手机里,一有空,我看着照片记同学们的名字。就是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想到某个同学的一些情况了,马上掏出手机看一下相关的照片。为了不让学生有投机心理,我告诉同学们:我记住每个学生姓名,不要心存侥幸。说着这话,我顺便掏出手机,告诉同学们:我的手机上有每个同学的照片。大家“哇——”的一声,我以为自己哪个地方错了,后来才知道学生觉得稀奇而已。《我背学生姓名》一篇博文,就是这样写成的。

仅仅知道学生姓名只是第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当前的状况也不够,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脾气等。为了写好学生成长故事,我不断向班主任靠拢,向了解学生的老师靠拢,就像是一个赶新闻稿子的人,不断为写学生成长故事搜集素材。一年的时间,写了二十个左右的学生故事,让我极大的走近学生内心世界。我了解了学生成长中不被人注意的细节,慢慢通过这种相识相知感动学生。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专门买了一本本子,称之为某某班学生日志。每个同学占其中一个页码,我给同学们所在的页码编了目录。课堂上下,及时根据我了解到的内容,充实到相应同学的专页中去。为了方便记录,当时就用三五个关键字。配合着叙事写作,我会联想到这三五字记录背后的成长故事。这些学生毕业了,捧读这个小本子,有些情境还历历在目。

后来,我发觉这样不够完善,缺什么呢?缺学生自己的梦想追求,缺学生的自我评价,缺学生自身的阶段性目标,身体锻炼方面的,文化学习方面的,还有劳动卫生自我约束管理方面的。我在接下来教另一界学生时,就把这个短板补齐了。将学生的梦想、兴趣爱好特长等了解了,与学生沟通交流有了更多主动性便于因材施教。

后来学校来了一个插班生,周末我去家访,家长也是同事的一个学生,一个劲讲自己的女儿怎么懒,请我严格管教。说喝水得家长倒上端到眼前才喝,脱下袜子自己不洗等母亲洗,学习也是不逼紧了不做。我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感觉学生基础不错,而且这些懒毛病都是家长惯着才这样的。以前我会没有办法,有了叙事者中的好例子,我就趁机单独与家长交流,请她多鼓励女儿,让女儿自己能干的事情自己做。课堂上,我鼓励这个同学大胆质疑,这个学生来自于城里,对于质疑很有兴趣,于是走上了努力学习的正常轨道,始终没有看到她在学习上的偷懒。

扬己过道人善静待花开

受到叙事者强大心灵的影响,我开始在同事和学生面前坦言自己的不足。因为坦言不足,我赢得了年轻优秀榜样孙翠苗老师的倾力帮助,让我全程观摩她的备课和教学全过程,整整一个学期,为我在一个班讲了近六十节观摩课,涵盖初中地理复习内容的百分之七八十。因为我坦言自己的不会,并讲述虚心向孙翠苗老师学习的故事,赢得了学生的认可,也激励了学生虚心努力学习。一学年来,孙老师与我的师年轻师傅带年长徒弟成了一段佳话,学期末“最美教师”评选,孙老师被评为学校最美教师之一,我被评为级部最美教师之一。

从王维审老师那里学到的叙事教育,我也在教学中尝试着用以前与学生见面第一节课,常分享一些“自信自律助人”故事,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暑假后,我刚刚接了两个教学班。第一次见这些学生,就讲了他们的同学助人为乐的故事。这个故事,我是无意中听到的。一位邻校同事的手机丢失了,在操场上(我们两个学校暂时共用一个操场)。去找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这两个班的同学中的四位知道后,就主动帮着找,把整个操场找了个遍,最终找到了手机。这个同事非常感动,非要找同学们的班主任当面致谢。向我打听这四位同学的班主任,我就趁机记录下了这个故事。没想到,我接初三地理教学,就是教这两个班的同学。我把这故事讲给大家听,同学们都听的很认真。一个故事很快讲完了,每个同学心中也都埋下了一颗自信自律助人的种子,甚至是拥有了它们茁壮的幼苗

有一种坦荡和不自私,是不隐瞒别人的善行。写到这里,我之所以夜以继日的完善这篇文章,就是王维审老师和叙事者团队为全国各地喜欢叙事的老师付出太多了。他们的善行,让我觉得自己不说出来,就憋屈得慌。所以就有了每天数千字的讲述与叙事者的故事,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洋洋洒洒近万言也就不足为奇。

作为一名叙事者,也要坦言自己的无奈。都说一个优秀的教师,让学生跟自己学习慢慢会变好。这只是大多数情况,有时还有逐渐变得更加不如意。记得宇是个单亲孩子,跟着母亲生活,他的母亲曾是我的学生,一开始他学习非常刻苦,初一地理很难,他是唯一作业不需要督促的学生,而且学习成绩也好。那时,其他老师说宇常与其他同学打架,因为别人的玩笑常被他理解为自己受到冒犯。实际上,在我的视野里宇没有这些不好。到了初二,宇开始变了,上课有事没事的随便回头,我以为他是引起自己的注意,有点生气:大了,应该更懂好歹了,怎么变得不如从前了呢?后来,我找宇谈心,也没有效果。我知道宇本性很善良,对我也尊重,始终读不懂他这样做的原因。很长时间里,我在纠结,我写了几篇这方面的叙事。现在找到看待宇的心理平衡点了,宇还是一个孩子,他一直在我面前表现那么好,一定很累的。他这个随便的自己,才是更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包括他的所谓的叛逆,只是他找不到一些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更好的办法而已。

我现在也没有办法,一旦想起宇心就觉得痛,为了他的更艰难的家庭,为了他会更多困难和问题的未来。现在明白了,一切担忧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切好的不如意的,都是生命中必经的历练,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让学生也在自己身上找到可以学习或效仿的榜样,我也就问心无愧了,在不如意中活出一丝如意的一抹新绿,才是一个学生喜欢的好教师应该做的!加油,我努力!

我不能预见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知道一切都会在自己的努力中变得更加美好。也许有旱涝、台风、寒潮、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发生,那是生命中必须的历练,经历过这一切,才知道平平淡淡生活工作学习才是真,让自己和他人在这种平淡中变得更有涵养遇到更美好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快乐的事情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