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717:“油梗”血沃“桂花”开(再改版)

(2019-10-25 14:37:07)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717:“油梗”血沃“桂花”开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油梗的枝干被切割开,与桂花枝条的切割面吻合,包裹在一起。油梗从土壤中源源不断汲取营养,滋养着桂花的枝条,桂花枝条上茁新叶或细小的桂花绽放的时候,嫁接就成功了。

我五十岁遇到叙事者是人生一大幸事。借用叙事者的智慧、力量、情怀,我的教育人生也正在努力朝向成功的嫁接

教育生命里“痛”与珍珠

1984年暑假过后,我淄博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淄博市淄川区东坪联中任教。

刚做教师的时候,常常半夜突然醒来,为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或细节纠结困惑不已。比如,某个同学说了一句令自己不高兴的话,一个同学做了一个让自己难堪的表情和动作。第一年,这种梦魇特别多,因为我缺乏经验能力且做班主任的缘故,从根子上讲我缺乏一种自我教育管理文化的支撑。崇高坦荡和琐碎纠结,差别就在心头一念之间。这一念一觉,却被一种繁琐和纠结深埋着,根子却是缺乏一种有优秀文化支撑,缺乏一种综合素养的提升

缺乏创建班级制度文化的能力——

班长朱怡强同学,管理意识比较强,告诉我:“赵老师,我们制定一个班规,争取大家一致通过。有了这个班规,谁违反了,就批评或被处罚,就不再是您与某个同学的问题了,而是违反班规的同学触犯了集体的利益。”那时,我听了朱怡强的话心里感到茫然,竟然不知道如何实施,除了心生惭愧之外,竟然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已经五十岁的我,遇到类似情况,一位同学向我提出制定日常行为习惯加减分制度,我立即欣然接受并付诸实施,较好解决了同学行为习惯需要改善的问题。想到朱怡强同学向我提建议的情景,时光已经过去了三十二年。

缺乏聚拢学生心、智、力的能力——

董涛是情商很高又很随便的一位学生,与性情类似的张文宾同学,他们平时让我操碎了心,却在元旦前大力合作,自编自演节目,还获得了元旦学校汇演的二等奖。另一位插班来的女生,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却组织了班集体大合唱,元旦文艺汇演前多次排练,同学们都积极参加且最终参赛获奖。我的课代表李静,不爱说话,交作业的时候,常用英语给我留言,透过这些话语,我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做一个好老师。

一个教师,不一定非要比自己的学生在各方面优秀,但一定要有自信自律自强的品格,在关键时候在老师身上找到一种“榜样”的智慧力量和精神信仰

缺乏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素养——

平行班里有个叫的同学,很有音乐天赋,经常帮我教同学们唱歌,当时的一些流行歌曲,都是他教同学们学会的,如《采蘑菇的小姑娘》、《校园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

这个同学叛逆性较强,体育音乐有特长,文化课学习却是不入门。我没有抓住他帮我教歌的机会,激励他向更好的地方努力。只是把他看成一个帮工,一次我正要上课,他将腿放到了课桌上。年轻气盛的我,守着众多同学让他放下去。在同学们目光的支持下,他放下腿去,却因此成了我的对立面。之后不仅不再帮我,而是处处变着法子让我难堪。

我喜欢读写,读写中的那个“我”要么很清高,要么沮丧的要给自己写“悼词”,就是不能与做人做事有机结合起来。直到2016年,遇到王维审老师创建的叙事者,听了王老师的成长故事,我才发现自己教育人生的“病根”所在,积极学习叙事者,我找到了自我“疗愈”的途径,找到了努力登攀“阶梯”!

“痛”成了我前行路上不竭动力

我多次在叙事者文章中,提到读《地藏》诵《楞严》练跪坐习双盘学习书画练太极拳等,现在又加了一个压腿、听《大悲咒》、坚持每日“《论语》一章”诵读感悟认识体验分享

因为自己心猿意马,力不从心,常常心思散乱很厉害,每天上下班要过公路都成了一大困难,眼看迟到了,却眼看着车来车往不敢过。终于鼓起勇气迈开腿走了,却发现车快开到我跟前了,后背马上冒冷汗。这个时候,诵读“楞严咒”中的“心咒”或“咒心”,终于寻到车流中有个可以穿过的空隙过了公路。

传统优秀文化经典诵读,不仅保证身心安康,而且梳理和净化着自己的情绪念头言行。我的读写之所以天天坚持,除了学习叙事者群里老师们的智慧外,就是借助与这种经典诵读的文化支撑。没有遇到叙事者前,这种具有很大能量的心智活动,被白白浪费流失了。每天,都是从退回原点后的努力开始。学习写教育叙事文章后,每天写作的过程,就像是把一天读写做积淀升华,就像是把一天的收入存入银行,不仅不用担心丢失,而且容易衍生利息。

比如大前天即本周二,我看到几个同学在上课时睡觉,于是动粗发火,接下来看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却是学生早就具有免疫力的“老套话”。结果学生行为没有改善,自己却被弄得自己吃饭不香睡觉不宁。我从诵读和经验中汲取智慧力量,天写成一篇文章《对比名师找差距》(编号1713)。写的过程中,我深刻剖析了发火后教育失败的根源,从名师身上借鉴智慧寻求解决的途径和自信。今天上课,我就学着名师的样子,首先检讨自己因为个人原因滥发火,表扬同学们有涵养受到委屈不与老师计较。抱着这种全新的理念和精神状态上课,同学们精神面貌为之一变,几个原来睡觉的同学也明显有了改善。

叙事的红利是多方面,有身心健康方面,有知识技能艺术提升方面的,有情绪言行改善方面的,总之每天我都会拿到“进步一点点”的红利。当然也有发表文章方面的红利,比如三年多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十篇,在公众号发表二十多篇,被新浪博客推荐76篇等等。天天拿着撰写教育叙事的红利,也就不再执着于文章能不能发表,就像是王维审老师所说的那样,发表只是一个坚持教育叙事写作的“副产品”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我在叙事者团队中感受到了。

 

离别哭与成长乐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被调到花雨沟小学。

我的任教师的是小学五年级的数学,一个班只有二十九个学生。比原来一个班四十几个学生觉得好管理,而且校长艾雷老师兼班主任,管理学生比较严格,上课下课学生都比较懂事,自己也觉得比较顺手这样的时光,过了一个来月。

一天,艾校长把我叫到一边:“赵老师,我给你说个事。我们非常愿意留下你,可是中心校有调令,让你到盘车沟小学报道。待会,你跟学生告个别,学生也有点小意思要表达。”我能感受到艾校长和老师们的真情,记得一听到又要走,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到了隔壁的教室里,二十九个同学,静静坐着。听我说出“同学们,我调到盘车沟小学了,向同学们告别!

“哇——”的一声,不知道哪个孩子先哭出了声。瞬间教室里哭声成了一片,我也是泪眼模糊了。我被这个场景下了一跳,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幸亏艾老师就在门口,他走进来制止了大家:“同学们不要哭了,大家还会经常见到赵老师的,赵老师没有走远就到邻村学校。”我知道,这二十九个孩子中有一半就是盘车沟村的。这时有个同学走到我面前,双手捧着两本精装日记本递到我面前:“老师,这是我们全体同学的心意。”

我接过这两本日记本,似乎有千钧之重。时间仓促,我也没有给同学们准备什么,我只是把我的关爱和帮助恰好送到了同学们心坎上。后来,这两本日记本上写满了我的随笔,至今还保存在老家堂屋里书橱下面。这些日志,我都编了目录,每次看起来都很方便。其中的每个字的一笔一画不敢有丝毫马虎,就像是认真学习的小学生一样写。每次写的时候,我都感觉有二十九双澄澈的眼睛在关注着我。

之后,我又辗转于其他几个学校。时光流逝,只留下美好的回忆。在下义户小学期间,有个同事叫李富续比我长一岁,很像《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李老师不管是吹口琴,还是弹琴唱歌,都很在行。他教着一个复式班,班里有四年级的学生也有二年级的学生。他经常教着学生们唱歌、打球,同学们学习文化课状态比较好。我羡慕之余,却只是望洋兴叹,因为不管是声乐还是文体活动,我都是近乎“弱智”。那时,我苦闷极了就写随笔。书本上或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每次写五百字左右,写完了起一个题目。前面提到的两本日记本上的内容,多是那个时候写的。

参加工作的第四年,我参加教师在职函授学习,走上了一条一边工作一边进修学习的道路。重新找到做学生的感觉,我对于当教师的难堪慢慢逐渐放到了一边。放大学中快乐的同时,我无限大缩小教受挫带来的种种不快。从一个“好学生”转变成一个“好老师”,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水文”到“以文化己”

1988年暑假后,我调到了现在任教的昆仑中学。

在作文课上,不自觉的给学生示范写“下水文”。“抛砖引玉”,自己的文章不怎么样,1989年其中一个初二学生的习作发表在北京一家学生杂志上。后来,我指导的学生多次在昆仑镇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奖,成了当时昆仑中学指导学生写作获奖“大户”:获奖最多,获奖等级也最高。我发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之路:以读促写一写促读,可以让学生喜欢参加,也可以让自己能发挥特长。

“下水文”,有收获,更看到了不足。

2001年,我渴望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人生,渴望教育教学研读写作支撑教育生涯,渴望过上一种完美幸福的教育人生。这个时候,认识了我教育生命中一位重要贵人——当时学校分管教科研的校长助理许修军老师。认识之初,知道他《初中化学》杂志上发表过教学类文章。一有空,就像他请教,我们经常合作写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简讯”或文章。许老师是写作与务实相结合的,可是我从他身上只是学到了写这一个方面,写也不是他擅长的,他喜欢并擅长教育教学管理,是当地有名的乡村教育教学专家。

为了充实自己,开始认真涉猎《古文观止》中的内容,希望借此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之后抄读《道德经》、《金刚经》、《坛经》等。这种阅读,就是在吃一道夹生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对自己辛勤诵读感悟的怀疑没有人相伴前行的路我开始不自信起来,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这种读写又是“短命”的

2007年暑假淄博市组织的“农村骨干教师学习班”,《山东教育》总编辑《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陶继新老师的报告——诵读经典做幸福教师,坚定了我诵读经典的决心信心。

在之后三五年时间里,我集中精力集中阅读了数百万字古今中外经典,完成了对《论语》、《道德经》、《易传》、《孙子兵法》先秦经典背诵。读让我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的鄙陋和粗俗,如同怀揣宝玉而以乞讨为生

2012年暑假一天,记得当时是714日。艳阳高照的一天中午,我拜谒正在建设中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正觉寺,从观音殿书橱上请了《地藏经》《楞严经》等十余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借助经典,我开始从心灵源头治理“污染”

课堂上,让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自己说得有力无心,学生捡得无心无力。这是当时非常触动我的事情,我开始寻找“病根”在哪里?

反省中,我发现自己就没有这个意识和习惯——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附近的垃圾箱,于是我决定从自己做起!六七年时间里,数千次弯腰,上万次捡拾,经典文化诵读的作用,开始在这些人们不屑一顾的行动中发酵。我常常笑着对亲朋好友和学生解释:我是在“捡宝贝”,这种“宝贝”,就是一种文化的重塑,一种自觉地“自我改造”中的升华!

“赵老师变化很大!”“成峰变化很大!”我从领导同事的赞叹中,从亲朋好友的鼓励中,从同学们不一样的眼神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学优秀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是从叙事者群里学来的,成了我这几年的座右铭之一。

反求诸己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慢慢地正在成为我的自觉行动。

比如: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为学生书写不工整清楚苦恼,也为学生课桌上摆放杂乱找资料浪费时间感到不舒服,后来无意中发现自己不经意的书写也不怎么样,发现自己没有收拾过的办公桌上也是像杂货摊一样,自己也常常为找一件东西忙乱得焦头烂额。于是,我从改变自己做起。我给自己找了一个身边的好榜样,就是同一办公室比我小一旬的张成双老师,他不仅物品摆放整齐而且书写非常规范,说话做事非常有计划有条理。

每次放学前或者离开办公桌时,都检查一下,发现不好的及时整改。这样有意识的比较整改坚持了一年多,我的物品摆放有序的习惯才真正坚持下来,变成了不用刻意想自然去做的事情。摆放有条理这个细节的改善,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累积用时也该是360乘以10分钟上了。

有时自己对学生的不如意状态急眼,我就用这个事例让自己冷静下来,努力体会践行张文质先生提出的“教育是慢的艺术”!

多年的“油梗”“桂花”

时间的坐标上显示2016年1月,我迎来了自己的五十岁生日,面对学生和课堂,我感到了一种空前的无助和恐慌。叙事者如天使,降临到我的教育人生中。

三十天每天一篇教育叙事文章挑战结束后,我将这种每日一文一直坚持下来。我要把这种教育叙事,作为完善提升自我人格的阶梯,作为五十岁后教育专业积极登攀的利器。叙事者不嫌弃我的种种不堪,我将叙事者作为成长的摇篮。

王维审老师和众多优秀叙事者,成为我前行路上最亲切生动的学习榜样。我高兴提及的,多是与叙事有关的事情,看到我努力叙事并正在完善提升的,就是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还有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努力

拥有三十二年教龄的我,找到了入职教师前实习的感觉,在虚心请教优秀教师,自己仿佛真的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十几岁,叙事者带着我重新找到成长之路。经过编辑整改,发表在《今日教育》“教育初心”专栏的《天命之年,不忘初心》,比较真实反映了我的成长状况。

2016-2017年上学期我接手初三地理结业班教学,有六七年不教毕业班心里没底,我向身边的优秀孙翠苗老师学习初三地理结业班教学,坚持“先听一课,再上一课”,在同一个教学班,坚持听了孙老师近五十节课,几乎涵盖初中地理教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向孙老师请教有关教学问题一百多个。这种听课学习的,不仅知识技能艺术传授,更多涉及人文情怀和教学的活力。那一年,我的师傅孙翠苗老师被评为校级“最美教师”之一,我也被评为本级部里的“最美教师”之一。没有奖状,没有证书,只有一个通报,却让我心里美得稀里糊涂弥漫天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