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718:叙事帮我补齐成长的短板

(2019-10-27 20:43:08)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718:叙事帮我补齐成长的短板

2016年1月25日,寒假休息中,放弃了日常读写的我,还是习惯性的查看过去的博客,偶然间看到王维审老师写的“你敢挑战吗?”邀请函,感到心头一震,好似在漆黑一片的暗夜中看到了一丝亮光。观看了《琅琊榜之王维审篇》视频,知道了王维审老师成长的故事,处于教学困境中的我,看到了改善当前状态的前行之路!坚持经典背诵,并努力践行的我,有了向善向上自净其意的大致朝向,缺乏的是辅助点点滴滴提升的方法途径。

在叙事上下功夫,可以铺就人生登攀的阶梯。

叙事,是我成长中的短板。王维审老师创建的叙事者,就是培养我补齐自己短板的大学。扎实做事,也是我欠缺的,王老师的叙事者,不是仅仅朝向更好的写作,而是借助叙事写作更好的做事做人,这是与我曾经的读写迥异的,也是我现在非常欣赏和渴望的。一下子变成一个叙事者不可能,但是我可以在这个大学校园里,慢慢改变,可以是一个月两个月,也可以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

多年前,我非常欣赏这样一类文章,就是写是自己的生活中的故事,这种文章在普通的生活中挖掘出哲理情思和境界,更是让人折服。我尝试着写过,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都写砸了。这是看起来容易写,写起来却非常难的一类文章,王老师的叙事文章,就是这种类型。在接到“你敢挑战吗?”的邀请函前,我就在《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和《人民教育》这些学校订阅的报刊上,常常看到王老师的文章。读过文章后,一种心向往之的感觉。

2016年1月寒假中,遇到王老师创建的叙事者,我正在任教初一两个班的地理,兼图书管理员等。身体和心理双重原因,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倦怠。工作中没有了激情,也缺乏适应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式方法,走向教室去上课的脚步就像是灌了铅似的,下课离开教室就像是胜利大逃亡。学生很难与我积极互动,每节课的讲授和组织管理,让我自己都感到憎恶,学生无法体察我,我也不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更不用说因势利导了。

“三十天,每天坚持写一篇八百字以上的教育叙事文章”,这是参加挑战者耳熟能详的核心内容。前六天,我还觉得有什么可写,到了第七天我挖空心思却找不到可以写的内容:吃了早饭后,就在电脑前写文章,怕晚上十二点前写不出文章来。一坐就是六个小时,写一段后自己看看删除了,再写,再删除,从经历中搜寻素材,从读过的书中搜寻素材,从心灵深处搜寻素材,整整过去六个小时了,一篇文章才刚好完工。以前,我觉得自己在本单位算是发表文章较多的了,参与叙事者才觉得自己是“夜郎自大”!

从那以后,我把阅读后表达一种心路历程的文章,也归类到叙事文章中,因为除此之外,我写不出更像样的叙事。查看叙事者群里,其他老师们写的文章,像我这样勉强的叙事,大概我算是头一份了。叙事,是我的短板,过去是现在也是。小时候,在家里,是父母哥哥姐姐替我讲自己的事情;在单位,是要好的同事,帮我讲自己的事情;在家里,是妻和孩子帮我讲自己的事。为了更好的交流,我连续定了五六年的《演讲与口才》,每天文章必看,有些喜欢的文章看得滚瓜烂熟。后来,发现自己不是说话技巧的问题,而是属于文化方面的问题,于是开始背诵《诗经》,源于孔子的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背诵了部分《诗经》中的内容,还是得不到表达的要领,又在《易传》看到“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这个比较高深,我难以领悟,从孔子的“仁者必有言”明白自己的品行修养有亏欠,需要从身边事和点滴小事一一弥补起来。!

在最初三十天的挑战中,我虽然一天一篇文章没落下,但是我发现自己的三十篇文章中,与王老师走出困境的叙事的确不是一回事,我写的是一种阅读后的心路历程。王老师的叙事,植根教育教学实践这本无字书,我的叙事心路历程难免有“清谈”之嫌。古往今来有“清谈误国”,我警觉自己有“清谈误教”之嫌。这种误教,不仅涉及对学生的引导激励,也涉及自我完善提升!

每个优秀的叙事者写的文章,都是我学习的老师。他们写的文字,让我想到自己曾经遇到和面对的事情,想到不同的面对方法和不同的抉择取向,我慢慢看到自己做人做事和写文章的不足之处,慢慢的从他们的文章中,找到了我前行中可以参考学习的榜样。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很多知音。我充满深情,也是真挚表达自己对叙事者的看法:叙事者群,以及群里的一切活动互动,就是一部现实版的《论语》。那个时候,乃至现在我都可以说自己对《论语》下了很大功夫的。

现在我坚持每天分享《论语》,每天讲诵读其中一章的感悟认识体会,常常结合叙事者群和身边的具体事例。读《论语》,结合叙事者群力老师们的成长故事,结合自己与学生和同事们之间的故事。这种“分享”中,不仅让《论语》接了自己成长地气,而且让自己的教育人生与《论语》更好融会贯通起来。这种分享,无法与大师们的讲座相比,只是一个学习者的学用结合。每次诵读都感受到一种接受教育的过程,这种感念来自于叙事者群里的每日读写的坚持,来自于向叙事者群里优秀教师学习的结果。

王老师建议大家每天为五篇文章留言,留言在十字以上。我知道自己基础差,用“勤能补拙”的办法: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每天为十篇文章留言,每次留言近二十字。另外叙事者群里其他老师给我的留言,也极大激励了自卑的我。一句留言,一个点赞,一句鼓励的话,一种建议,都让我激动不已。妻见我高兴问缘故,我说自己写的博文得了一支“金笔”。妻明白缘由后说又不是真的金笔,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我说:“这支‘金笔’,比真的金笔更加珍贵!”

看到叙事者群里的老师,在短短的三十天时间里,就有优秀叙事文章见诸报刊,极大刺激了我。那个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争取三百天发表一篇文章,也就是写三百篇,能有一篇被发表。就是这个目标,对我而言也很艰难。参加叙事者三百天后,机遇来了——《中国教师报》编辑宋鸽老师,在叙事者群里发布征文——写与自己“死磕”的成长故事。我就写了一篇自己诵读经典的故事,最初我只能记住手机号码里的三位数,别人问我的手机号码,我都背不下来。后来坚持每天50字经典背诵,到现在每天能背诵上万字的经典。这件事,就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死磕”。在闫凡伟老师鼓励下,我鼓起勇气投稿。编辑宋鸽老师又进行修改,发表《中国教师报》上,这成了我参加叙事者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这次成功,对我激励是巨大的,让我更加积极向叙事者学习。那时,我的初一地理教学陷入一种困境,有些基础弱后的同学,开始产生厌学情绪,我受到叙事者王玉鹏老师“把我写给你看”系列互动启示,写了《皮皮休梦游世界》系列,共十几篇故事性文章。同学们除了积极阅读写读后感外,就是也想学着写类似的系列故事。课代表吴艺桐同学,直接写了拿给我看——《皮皮休梦游撒哈拉以南非洲》。我看了以后,觉得写得比我写得还好,就印发给每位同学。这一系列活动开展,激发挖掘了师生教学的兴趣,让我的教学走出师生倦怠的困境。

有了教育叙事相伴,本来想着凭借着叙事的智慧、力量和情怀,我可以四平八稳地上好这两个班初二初三的课。反正,有了困难挫折,我都可以从叙事者中找到反败为胜的样板。2016-2017学年暑假后,我参加叙事者半年后,导安排我教初三,而不是跟班教初二。我的头顿时大了,教材改变了,我已经六年没有教过初三了,而且初二新教材没有教过。半年叙事者群里的历练,让我没有习惯性的怨天尤人,而是通过叙事写作凝神聚力担起这副担子。我感到有底气的,还是我参加叙事者半年以来,发现激发挖掘出来并开始逐渐拥有的自信。

我开始叙事自己情绪念头方面的问题,叙事遇到的教学知识技能艺术层面上的问题,叙事我向身边优秀榜样孙翠苗老师学习的经历,叙事我“先听一课,再上一课”的听授课模式,叙事我与初三这伙学生中成长的点点滴滴,叙事我与班主任老师和其他任课教师的互动,这些叙事文章每天在我的QQ日志和新浪博客中同步发表,得到叙事者老师关注的同时,也得到了领导同事同学们的关注,不善于言谈的我,通过叙事写作,较好的理顺了领导同事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到了相互理解支持帮助和及时沟通交流。

叙事者,让我学会了在逆境中如何与人合作和群策群力!其中,及时把我对领导同事和同学乃至家长的感念之情表达出来,这是我参加叙事者以后的大收获。一开始,我的博文只是我自己在看。我后来写了几篇与学生有关的,就传给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将这些博文,转给了学生和其他同事,于是我的日志有了更多读者,这些读者就来自我的领导同事和学生。他们阅读我的文章,也成了我前行中相互帮助的好友。参加叙事者,让我践行“道人善也是善”,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和细节中,我进一步读懂了“日行一善”更广泛深刻的内涵。

一个语文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善意提醒我:“写文章,不要太勉强!”我深深知道自己的水平,我不是勉强,而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我的内心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写,就像是火山喷发一样,不学着叙事者的做法写出来,就觉得憋得难受,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认真生活工作过一样。叙事,像是一缕阳光,照进我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也让我身边的同事学生感受到这缕阳光的温暖。我与叙事者的智慧,与几位厌学的同学交流学做真朋友,让我们的教学和相伴成长有了更多美好的回忆而不是尴尬。

翻看教初三一年写下的学生成长故事,让我似乎又回到了那激情复燃的岁月。下面就介绍其中一篇教育叙事的前因后果。记不住学生姓名,成了困扰我的一个大问题,因为要分层教学,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就必须掌握每个同学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动态情况,要不然常常出现一些误导,对师生双方都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记不住学生的姓名,就无法针对性的检查指导。识记学生姓名,还发生了一件当时让我非常惶惑的小故事。

一天,看班主任宋怡静老师有点闲空,我就说出了心中的两个疑团:“我怎么看到一个同学串班,刚才明明在五班听过我的课了,我接下来到六班上课,她又跟到了六班。”宋老师听了哈哈哈大笑起来:“五六班有个双胞胎姐妹,一个在五班,一个在六班。”听宋老师这么解释,一个疑团消失了,我继续问:“在五班,我看到一个同学,一会明明坐在最后一排,另一节课就坐到了最前面一排,你们班主任给学生调位了?。”后来,在课上课下我留心观察这对双胞胎,怎么也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去找宋老师,宋老师说:“其中一对,我们当班主任也分不出来,就是他们妈妈也常弄混了,因此两个人被分到了不同的班里。另外一对双胞胎,不同之处,就是其中一个下颌出多出细微的一道痣,她们在同一个班里”

我上下班步行,经常遇到比较活泼的一个与我说话,说了之后就骑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一次我遇到她问,你们两个谁骑自行车。这个同学说:“我们姐妹俩,一人骑一天!”一次,我看到妹妹错了一题,姐姐每次,路上遇到妹妹便说了出错问题要注意的事情。这个同学介绍说,出错的是妹妹。我就告诉她:“你当姐姐的,就帮我提醒一下妹妹好吗?”姐姐笑着答应:“好的!”我那时感觉,教学并不枯燥,充满着魔幻般的色彩。

课下张冠李戴还觉得有趣,课上张冠李戴让我很被动,于是我开始背学生姓名和样子,以至于让课堂上的引导激励更是有的放矢。我从班主任那里要来了同学们的姓名和照片,存在我手机里,一有空,我看着照片记同学们的名字。就是上学放学的路上,我也会想到某个同学了,马上掏出手机看一下相关的照片对上号。为此,我写了一篇叙事博文《我背学生姓名》。个别调皮学生,常利用我记不住他们的名字钻检查的空子,我在有了充分准备后,警告学生:我通过已经背过学生姓名,记住每个同学的样子了。说着这话,我顺便掏出手机,告诉同学们:我的手机上有每个同学的照片。大家“哇——”的一声,我甚至以为自己哪个地方错了,后来才知道学生觉得稀奇而已。

后来学校来了一个插班生,周末我去家访,家长也是也是同事的一个学生,一个劲讲自己的女儿怎么懒,请我严格管教。说喝水得家长倒上端到眼前才喝,脱下袜子自己不洗等母亲洗,学习也是不逼紧了不做。我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感觉学生基础不错,而且这些懒毛病都是家长惯着才这样的。以前我会没有办法,有了叙事者中的好例子,我就趁机单独与学生交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能干的事情自己做。课堂上,我鼓励这个同学大胆质疑,这个学生来自于城里的重点中学,对于质疑很有兴趣,于是学习走上了努力学习的正常轨道,没有看到她在学习上的偷懒。

受到叙事者强大心灵的影响,我开始在同事和学生面前坦言自己的不足。因为坦言不足,我赢得了年轻优秀榜样孙翠苗老师的倾力帮助,让我全程观摩她的备课和教学全过程,整整一个学期,为我在一个班讲了近六十节观摩课,涵盖初中地理复习内容的百分之七八十。因为我坦言自己的不会,并讲述虚心向孙翠苗老师学习的故事,赢得了学生的认可,也激励了学生虚心努力学习。一学年来,孙老师与我的师徒互助成了一段佳话,学期末“最美教师”评选,孙老师被评为学校最美教师之一,我被评为级部最美教师之一。

从王维审老师那里学到的叙事教育,也是首先用在这些同学们身上。第一次见这些学生,也是给他们上的第一课,就会讲班里同学助人为乐受到其他教师表扬奖励的故事。这个故事,我是无意中听到的。一位同事的手机丢失了,在操场上。去找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这两个班的同学中的四位同学知道后,就主动帮着找,把整个操场找了个遍,最终找到了手机。这个同事非常感动,就送给四位同学每人一本日记本,要找同学们的班主任当面致谢。我听说这个故事,就把他作为成长故事写下来了。没想到,我接初三地理教学,就是教这两个班的同学。我把这位老师要寻找他们班主任当面致谢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告诉他们那位老师要感谢他们的班主任培养了助人为乐的高素质的学生。一个故事,很快讲完了。每个同学的自豪自信的种子就深深埋下了,在以后共成长中,同学们都没有背离助人为乐的基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