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88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670:老“油梗”成新“桂花”

(2019-10-13 17:17:35)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670:“油梗”成新“桂花”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在我们老家山坡上,有很多不被人瞩目的油梗,一种不曾开花没有多大可观赏价值的普通绿植。

我躺在老家堂屋的床上,透过窗户,对面的山包上就有许多这样的油梗。埋没在绿树丛中,不被人注意。自从有人知道油梗可以嫁接成桂花,人们就到这个山包上采油梗来养着,时机成熟了就嫁接成桂花。

因为人们到山坡上疯狂采集,眼下油梗已经从这个山包上绝迹了。我作为教师的成长经历,像极了这些普通的顽强生长的绿植。在我五十岁时,遇到叙事者是人生一大幸事——发现自己的教育人生也可以有望嫁接成“桂花”。

教育生命里的珍珠

1984年暑假过后,我淄博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淄博市淄川区东坪乡中心学校下属的东坪联中,记得刚进校门,迎面墙黑板上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热烈祝贺东坪中学升学率合格率毕业率全区第一!”那时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远超过城里学校

我初中就读的学校是东坪乡中心学校下属的上台联中,看着这一切,感到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找到了初中学习时的感觉,陌生的是夹杂着倾向与行为习惯培养的三年师范学习生活。这种恐慌,还在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文化的落差。三年的师范学习,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学习生活,与眼下的初中学生生活难以融合的而必须朝向的一种生活。

“这种落差,体现在“白(bai)菜”与“白(bei)菜”上,体现在宿舍里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与叠被子没有那么多讲究。”一个老教师这样调侃我和有同样落差的师范毕业生。这位老师的孩子,也是师范毕业与我年龄相仿。

听了这话,我想流泪而且真的有泪下来,泪光中我看到一个影子孤独前行,那个人像极了我。

这些比我小四五岁的同学,整天在我身边响亮的喊着“老师”!这种“老师”的叫声,连成了片,唤醒着我一种责任担当的觉醒,更大限度地严格要求和尊重他们。同时,我也感到一种力所不能及,即我自己尚且不知道眼下该如何严格要求和更好尊重自己,除了在努力学习书本知识我似乎没有更好的路径可走。

一次次听到那些与我父母辈相当年龄的家长们,殷殷嘱托我关照他们孩子的时候,我就像聆听自己父母的心声。

刚做教师的时候,常常半夜突然醒来,为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或细节纠结困惑不已。比如,某个同学说了一句令自己不高兴的话,一个同学做了一个让自己难堪的表情和动作。第一年,这种梦魇特别多,因为我缺乏经验能力且做班主任的缘故,从根子上讲我缺乏一种自我教育管理文化的支撑。

这个班主任,我只是做了大半年,成了我心中一个永远的痛。因为没有章法的我,已经无法管控这个班集体,再坚持对我对学生都是一种伤害。这种痛,因为自己无路可走,因为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支持变成失望,变得更刻骨铭心。

同学们搬去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几盆花,好像还在原来的窗台和院墙上摆着,有红绿相互掩映的珊瑚珠,有绿玉雕刻成的玉树,有生机盎然的韭菜莲和兰草,有开着细碎的小花却沁人心脾的夜来香。这些场景时时浮现在我眼前,似乎告诫我不要忘记什么。

长得敦敦实实的杜通,与同学打架,把同学惹哭了,同学向我告状。我看了流眼泪的同学,情急之下一把抓住杜通的白衬衣就拉扯他,不小心白衬衣撕裂下来。杜通一急眼:“你陪我衣服!”那个时候,一件白衬衣虽然不贵,但是我的工资只有每天一元四角,一天三顿饭都在外面买着吃不够,每天都要吃顿从家里带的煎饼钱才够花。面对自己粗暴管理惹出来的麻烦,我瞬间傻了眼。杜通见我不吱声,也就在冲动过后偃旗息鼓。

杜通文化课学习不算好,劳动卫生中却是最积极的一个。记得那年冬天学校分给每位教师五百斤燃煤,正愁着怎么运回六里路外的家中。杜通联合四个力气壮的男同学,借了五辆小铁车往返六公里,帮我把燃煤送到了家里。我正不知如何感激同学们呢?用汗水和煤灰染了大花脸的五个同学,却像是得了什么大奖一样开心。

第一年参加工作,没有事先与学生商量好,就自作主张给每个同学买了教辅。结果有二十来个同学不要,二十本教辅就堆放在办公桌上,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本来工资不高的我,却垫付了二十多元的教辅(每本书一元左右)。刘艳联合几个要好的同学找到我:“老师,这些书我们联系同学给你卖了吧!”

“你们怎么卖呢?”每次批阅完作业,看着盲目买下的教辅心里就沉甸甸的,有人肯帮忙自然好,于是我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上台联中、南峪中学,我们都有认识的同学,他们学校有愿意买的就卖给他们。”刘艳非常干脆的回答。

我微笑着点头,刘艳和她的同学就抱着二十来本教辅走了。

大概过了半个月左右时间吧,刘艳和同学又来了,拿着一个精致的小金属盒(装过天麻类药物的医用盒子):“老师,这是我们卖了教辅的钱!”

“谢谢!”我感谢帮忙的同学,觉得同学们确实有我想象不到的长处和优点。

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关键是我们怎么发现引导。教育的意义,在于发现优秀学生的不足,让他们更加努力,还在于发现相对落后学生的缺点让他们学会扬长避短。可是,最初做教师,我却在这方面有严重失误。

上学期,我在自己任教的两个初二教学班,搞了一个“我的目标我来实现”问卷调查兼实践活动。其中内容包括:我的人生目标或梦想追求、我在文化课方面的目标、我在体育锻炼方面的目标、我在劳动纪律方面的目标、我的优势或闪光点、我可以改掉的缺点或不足。为了搞好这项活动,我列举了班里几个同学的事例,也给同学们讲了自己的“我的目标我来实现”具体内容。

调查表收上来了,我认真研读,把他们作为学生成长档案的一个最重要部分。有的同学目标定得高,现实却缺乏自我约束力。有的同学目标定的不高,现实中却比较努力。还有的同学,目标定的挺平实,与自己努力状态相符合,一看就是一个自我认识教育管理能力强的同学。同学们对摆出了需要且可以改掉的不足,让我觉得这种方法好。与学生谈心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学生这种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来展开了。

我看到平时少言寡语的王佳栋同学,在目标写到:将来希望做一名教师。每个午自习课,我常常安排王佳栋同学值班。看到他一边值班,一边在讲台上写作业很辛苦,觉得挺心疼的。看了他的这个梦想追求,我心里踏实了。“爱之能勿劳之”,作为教师能做的就是为学生美好的理想和未来的幸福奠基。还有孙艺翡同学,也是如此。她在目标追求中写到:努力提高文化课成绩,帮助老师管同学。看了后,我觉得只有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才对得起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以苦为师”“以难为师”,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能够为了他人和集体勇挑重点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不正是他们成长中的一种福报吗?作为他们的教师,努力表彰他们的精神和所作的努力,不正是自己的本分所在吗?

想想那些在班集体活动中辛勤付出的同学,不管是班长、课代表还是小组长抑或是其他学习骨干、教师助理,他们都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在文化课学习方面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记得有人说过:“在团队中愿意辛勤付出的人,他们收获得比付出的多得多!只是这种意外的收获,在更长远的岁月中才能得到更多印证!

参加工作第一年的喜悦中的“痛”,就像是贝身体里掺进的沙粒,让我的心灵中不断分泌一种特殊的物质包裹她。2016年遇到遇到王维审老师创建的叙事者后,通过学习写教育叙事,这种心灵的创伤慢慢得到治疗。在王维审老师和叙事者其他老师的鼓励下,我不断写自己和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提升教育艺术,改掉简单粗暴的做法,求得自己身心和谐,求得陪伴学生成长中的和谐,在点滴改善中收获教学相长的美好!2019年上半年,编辑吴晓燕老师在《教育文摘周报》发表了我的《教育生命里的珍珠》一文,编辑宋鸽老师在《中国教师报》发表了我的《走近管理的光与影》。

离别哭与成长乐

新学年,我被调到离家更远处的花雨沟小学。秋天的雨格外凉。飘着秋雨的路上,我骑着自行车上班,心乱如麻,一不留神滑到在地上,伤心和当时的狼狈相融为一体。被摔在地上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怎么也不会比当时更狼狈的了,我还怕什么呢?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的任教师的是小学五年级的数学,一个班只有二十九个学生。比原来一个班四十几个学生觉得好管理,而且艾校长兼班主任,管理学生比较严格,上课下课学生都比较懂事,学习也能用功。每次学生做错了题,我不是用戒尺打手心,而是鼓励他学会了再到黑板前板演。学生很感激,更加认真听老师讲,更加认真看同学板演,大多也能学会。大约上了一个月时间左右,邻校的盘车沟小学缺教师,我到那里去“打补丁”。

记得那一次,艾校长把我叫到一边:“赵老师,我给你说个事。我们非常愿意留下你,可是中心校有调令,让你到盘车沟小学报道。待会,你跟学生告个别,学生也有点小意思要表达。”我能感受到艾校长和老师们的真情,记得一听到又要走,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到了隔壁的教室里,二十九个同学,静静坐着。听我说出“同学们,我被调到盘车沟小学了,我来向同学们告别!”

“哇——”的一声,不知道哪个孩子先哭出了声。瞬间教室里哭声成了一片,我也是泪眼模糊了。我被这个场景下了一跳,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幸亏艾老师就在门口,他走进来制止了大家:“同学们不要哭了,大家还会经常见到赵老师的,赵老师没有走远就到邻村学校。”我连忙点头:“是的,同学们,我们还会经常见面的。”我知道,这二十九个孩子中有一半就是盘车沟村的。这时有个同学走到我面前,双手捧着两本精装日记本递到我面前:“老师,这是我们全体同学的心意。”

我接过这两本日记本,似乎有千钧之重。时间仓促,我也没有给同学们准备什么,我只是把我的关爱和帮助恰好送到了同学们心坎上。后来,这两本日记本上写满了我的随笔,至今还保存在老家堂屋里书橱下面。这些日志,我都编了目录,每次看起来都很方便。其中的每个字的一笔一画不敢有丝毫马虎,就像是认真学习的小学生一样写。每次写的时候,我都感觉有二十九双澄澈的眼睛在关注着我。

盘车沟小学不久因工作需要又调到了更为偏僻的下义户小学。到下义户小学上班下班,每天要下步走往返两个小时的山路,来回都穿过一段三百多米上的山底隧道——是淄川区万米输水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每次走过山洞,我都被前面洞口的微小亮光激励着,越往前走亮光越大越清晰。我希望自己的教育人生,也如此。

在下义户小学期间,有个同事叫李富,很像《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李老师不管是吹口琴,还是弹琴唱歌,都很在行。他教着一个复式班,班里有四年级的学生也有二年级的学生。他经常教着学生们唱歌、打球,同学们学习文化课状态比较好。羡慕之余,我也希望有一项才艺,陪伴学生成长。独乐不如众乐,学习成长的路上,找到与学生共通的乐趣很重要。

“下水文”到身体力行

1988年暑假后,我调到了现在任教的昆仑中学。

1987-1993年,每个寒暑假,我都参与面授学习,工作期间是一边教一边自学。一边感受着自己的面授老师如何更好引导激励自己,一边更好引导激励自己的学生,让我找到了一种有源头活水的教学相长

在昆仑中学,最初做“补丁”老师,后来教语文。在作文课上,不自觉的给学生示范写“下水文”。“抛砖引玉”,自己的文章不怎么样,1989年其中一个初二学生的习作发表在北京一家学生杂志上。后来,我指导的学生多次在昆仑镇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奖,成了当时昆仑中学指导学生写作获奖“大户”:获奖最多,获奖等级也最高。

“下水文”,有收获,更看到了不足。自己的文章,缺乏文化底蕴支撑文字也缺乏优美。我的人生,也如此。

1993年到1994年,走上了唐诗宋词《离骚》诵读之路,慢慢走向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淄川日报》《淄博日报》等县市级报纸上发表十几篇“豆腐块”文章。这些文章,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阅读背诵一些精美短文后的随笔。其间,受到《淄博日报》副刊编辑周雁羽老师指导,为了打开自己写作中的文化思路,研读《菜根谭》。受特级教师王玉强老师指点,通过《散文》(海外版)开始关注更就有活力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1996年之后的两三年里,为了丰富自己的写作文化素材,开始认真研读《圣经》等西方文化典籍。

2001年,我渴望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人生,渴望教育教学研读写作支撑教育生涯。这个时候,认识了我教育生命中一位重要的贵人之一——当时的学校分管教科研的校长助理许修军老师。许老师在教导处办公,我兼任教务员,朝夕相处,一有空就向他请教教育教学类文章的写作。从一个小小的教育教学举措,到一篇教学文章的写作,反复研讨,收获多多。与许老师接触交流,更加认识到自己更需要过上一种精神充盈的教育生活。那时,为了充实自己,开始认真涉猎《古文观止》中的内容,希望借此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2003—2004年,连续两个学年,我担任初一、二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也别出心裁的用了富有特色的学案导学,效果不错,业余时间坚持教育短新闻和随笔写作,每个月都有文章见诸报刊,成为一个习作高产年。

2005学年,因为一位语文教师调走,我继续教语文。两个大班的,每个班近六十个人,两个班一百一十多个学生,占全校师生的十分之一。另外两个平行班是小班,每个班只有三十个学生。几年不教语文,我的思路又不太大众化,于是采用学案导学式。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就请教对桌子的教导主任山东省优秀教师孙光老师,他总是热心倾力帮助。记得为了给学生找文质兼美的三五百字短文,每天晚上我回家后要加班加点地干。一个冬天,暖气管道出问题,突然没有了暖气我都不知道,知道妻子着急我一摸暖气管才知道。那一年,我带着初二两个班的同学疯狂读写,创下来当时学校几个习作记录:一个是一学期每个同学习作次数最多。二是学生发表文章比例最高。三是创下了四十分钟课上写完一篇习作的记录,并在我任教期间保持,更主要的是学生喜欢这种大容量读写,不仅喜欢而且收获多多,从思想情感和写作水平方面都受益。我把这种读写活动,称为“送给学生的心灵鸡汤”。那一年里,同学们写读书笔记也是最多的,有的同学写了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写的少的也是近一万字左右。根据这一年激情燃烧的教学,我后来写成一篇文章《我为文狂》发表在2007年《山东教育》教学版上。

走向教育教学深处的同时,发现自己缺乏儒释道和西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根基或基本素养,而这些正是教育教学活动细节处最活跃的元素。我倾其所能翻阅古今中外经典,从浏览到抄读到摘录到写读书札记等,可以说是千方百计从中汲取营养。身边诵读经典的人很少,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诵读就像是啃夹生饭。

2007年暑假,我参加了淄博市组织的“农村骨干教师学习班”。学习地点是淄博师专(前身是淄博师范),校址就在蒲松龄《聊斋志异》《海市》一文提及的奂山附近,学习时间为期半月。正好是三伏期间,高温与多雨共舞,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也是我读写生涯拔节确定一个新的朝向的关键期,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化教育教学在这里如风云际会。《山东教育》总编辑《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陶继新老师的报告,给每位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此更是刻骨铭心。陶继新老师报告的主题是《做一名幸福教师》,他用大量生动的故事,讲了自己从五十岁开始诵读《论语》的故事,讲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和工作中的积极智慧影响,讲了许多校长、家长、学生诵读《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优秀文化助力工作更好学习成长的故事。陶老师整个一上午的报告,都与《论语》、《莎士比亚文集》等古今中外经典诵读有关。

在之后三五年时间里,我集中精力集中阅读了数百万字古今中外经典,对《论语》、《道德经》、《易传》、《孙子兵法》等更是进行了全文背诵,背诵了《诗经》和《古文观止》中的部分内容。2008年,我在《山东教育》发表读书随笔《守候文字的幸福》,可以说是对我痴迷诵读经典的一个写照。

三五万字的先秦经典诵读,让我感觉有些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的鄙陋。2007年开始,跟孙承博老师学习太极拳,严格而言,应该是通过练习钻研太极拳承传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与练习太极拳,一文一武,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在学习太极拳一招一式中,多次体验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被我“狼吞虎咽”完成的经典诵读,更是多处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状态。传统文化的精髓,往往与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细节紧密相连,传承中的稍有不慎就是一种失误。

2012年暑假一天,记得当时是714日。艳阳高照的一天中午,我拜谒正在建设中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正觉寺,受一位义工鼓励,从观音殿书橱上请了《地藏经》《楞严经》等十余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禅修诵经典学优秀他人做更好自己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朝向。

课堂上,让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自己说得有力无心,学生捡得无心无力。我开始反省自己,自己要求学生这么做,自己做到了吗?反省中,我发现自己就没有这个意识和习惯,于是我决定从教育好自己开始。

2012年,我向自己所教的学生宣布,自己要学习并坚持随手捡起垃圾扔到附近的垃圾箱。从那时开始,每日弯弯腰捡拾起地上的废纸和塑料袋等。数千次的弯下腰,上万次的捡拾,成了我前行路上的一道风景线。有人说我在修行,有人说我在做好事,有人说我在关心集体,我心里说我只想做最好的自己。过去我是个“倒了油瓶不扶”的人,我要学做一个喜欢并善于劳动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