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699:多年的“油梗”变“桂花”

(2019-10-12 14:09:45)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699:多年的“油梗”变“桂花”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在我们老家山坡上,有很多不被人瞩目的油梗,一种不曾开花没有多大可观赏价值的普通绿植。

我躺在老家堂屋的床上,透过窗户,对面的山包上就有许多这样的油梗。埋没在绿树丛中,不被人注意。自从有人知道油梗可以嫁接成桂花,人们就到这个山包上采油梗来养着,时机成熟了就嫁接成桂花。

因为人们到山坡上疯狂采集,眼下油梗已经从这个山包上绝迹了。我作为教师的成长经历,像极了这些普通的顽强生长的绿植。在我五十岁时,遇到叙事者是人生一大幸事——发现自己的教育人生也可以有望嫁接成“桂花”。

教育生命里的珍珠

1984年暑假过后,我淄博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淄博市淄川区东坪乡中心学校下属的东坪联中,记得刚进校门,迎面墙黑板上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热烈祝贺东坪中学升学率合格率毕业率全区第一!”这是校长王汝太老师的杰作,他的毛笔书法在学校里也是首屈一指。

我初中就读的学校是东坪乡中心学校下属的上台联中,看着这一切,感到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找到了初中学习时的感觉,陌生的是夹杂着倾向与行为习惯培养的三年师范学习生活。这种恐慌,还在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文化的落差。三年的师范学习,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学习生活,与眼下的初中学生生活难以融合的而必须朝向的一种生活。

“这种落差,体现在“白(bai)菜”与“白(bei)菜”上,体现在宿舍里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与叠被子没有那么多讲究。”一个老教师这样调侃我和有同样落差的师范毕业生。这位老师的孩子,也是师范毕业与我年龄相仿。

听了这话,我想流泪而且真的有泪下来,泪光中我看到一个影子孤独前行,那个人像极了我。

这些比我小四五岁的同学,整天在我身边响亮的喊着“老师”!这种“老师”的叫声,连成了片,唤醒着我一种责任担当的觉醒,更大限度地严格要求和尊重他们。同时,我也感到一种力所不能及,即我自己尚且不知道眼下该如何严格要求和更好尊重自己,除了在努力学习书本知识我似乎没有更好的路径可走。

一次次听到那些与我父母辈相当年龄的家长们,殷殷嘱托我关照他们孩子的时候,我就像聆听自己父母的心声。

刚做教师的时候,常常半夜突然醒来,为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或细节纠结困惑不已。比如,某个同学说了一句令自己不高兴的话,一个同学做了一个让自己难堪的表情和动作。第一年,这种梦魇特别多,因为我缺乏经验能力且做班主任的缘故,从根子上讲我缺乏一种自我教育管理文化的支撑。

这些梦魇,让我处理班级管理问题,常常颠三倒四毫无章法。这个班主任,我只是做了大半年,成了我心中一个永远的痛。因为没有章法的我,已经无法管控这个班集体,再坚持对我对学生都是一种伤害。面授学习恩师刘世友先生,告诫我:“人生要学会读懂两种书,一种是有字书我们正在读着,一种是生活与人生这本无字书。”班主任工作不满周岁而夭折,成了我心中永远的一种痛。这种痛,因为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支持更显得刻骨铭心。

同学们都把我当成无所不能的大哥哥,什么话都向我说。现在想来,不管是领导家长和同学们,都在努力帮助我,我却没有感受到并好好珍惜,以致于伤害了他们也深深刺痛了自己。班长朱怡强同学,管理意识比较强,告诉我:“赵老师,我们制定一个班规,争取大家一致通过。有了这个班规,谁违反了,就批评或被处罚,就不再是您与某个同学的问题了,而是违反班规的同学触犯了集体的利益。”三十二年后,已经五十岁的我,遇到类似情况,一位同学向我提出用“加减分”制度,我立即欣然接受并立即付诸实施,之后的三四年里,一直坚守并不断完善这种管理文化和制度。

班主任工作虽然不理想,但那一届同学却用最美好的时光陪伴了我,我最灿烂的岁月也再次定格在那一时光。同学们搬去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几盆花,好像还在原来的窗台和院墙上摆着,有红绿相互掩映的珊瑚珠,有绿玉雕刻成的玉树,有生机盎然的韭菜莲和兰草,有开着细碎的小花却沁人心脾的夜来香。

将自己的指甲染成紫红色的司玉英同学,还劝我别干教师太辛苦要帮我在乡镇企业找份工作。当时就该让她把指甲油刮去,而我错失了一个良机。

长得敦敦实实的杜通,与同学打架,把同学惹哭了,同学向我告状。我看了流眼泪的同学,情急之下一把抓住杜通的白衬衣就拉扯他,不小心白衬衣撕裂下来。杜通一急眼:“你陪我衣服!”那个时候,一件白衬衣虽然不贵,但是我的工资只有每天一元四角,一天三顿饭都在外面买着吃不够,每天都要吃顿从家里带的煎饼钱才够花。我面对自己粗暴管理惹出来的麻烦,我瞬间傻了眼。杜通回去受家长一顿训是难免的,家长更没有找我的麻烦。实际上,杜通是劳动中最积极的一个。记得那年冬天学校分给每位教师五百斤燃煤炭,正愁着怎么运回六里路外的家中。杜通召集五个力气壮的男孩子,借了五辆小铁车往返六公里,帮我把燃煤送到了家里。我正不知如何感激同学们呢?五个用汗水和煤灰染了大花脸的同学,却像是得了什么大奖一样开心。

董涛是情商很高又很随便的一位学生,与性情类似的张文宾同学,他们平时让我操碎了心,却在元旦前大力合作,自编自演节目,还获得了元旦学校汇演的二等奖。另一位插班来的女生,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却组织了班集体大合唱,元旦文艺汇演前多次排练,同学们都积极参加且最终参赛获奖。我的课代表李静,不爱说话,交作业的时候,常用英语给我留言,透过这些话语,我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做一个好老师。

司香英和另外两位同学,是复读生,是上一届的优生,为了中考更有把握选择了留级,当时中考胜出的都是班里的前一二名。她们在班集体劳动卫生方面吃苦耐劳,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在学生管理方面,也常有些可行的小建议。比如司淑慧同学,当时有些分心的“小心思”,司香英建议我多与她啦啦。我于是讲些名人故事,与同学们分享相关的名人名言。多年以后,我遇到类似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读写活动。“送你一杯心灵鸡汤”活动,每周坚持抄读文质兼美的三五百字的小短文。参加叙事者后,与同学们分享“自信自律助人感念担责健康安全”的微故事,弘扬同学们和周围他人身上的真善美,优良的种子在孩子们心田播下了,各种杂草荆棘也就少了疯长的空间。

第一年参加工作,没有事先与学生商量好,就自作主张给每个同学买了教辅。结果有二十来个同学不要,二十本教辅就堆放在办公桌上,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本来工资不高的我,却垫付了二十多元的教辅(每本书一元左右)。刘艳联合几个要好的同学找到我:“老师,这些书我们联系同学给你卖了吧!”

“你们怎么卖呢?”每次批阅完作业,看着盲目买下的教辅心里就沉甸甸的,有人肯帮忙自然好,于是我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上台联中、南峪中学,我们都有认识的同学,他们学校有愿意买的就卖给他们。”刘艳非常干脆的回答。

我微笑着点头,刘艳和她的同学就抱着二十来本教辅走了。

大概过了半个月左右时间吧,刘艳和同学又来了,拿着一个精致的小金属盒(装过天麻类药物的医用盒子):“老师,这是我们卖了教辅的钱!”

“谢谢!”我感谢帮忙的同学,觉得同学们确实有我想象不到的长处和优点。

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关键是我们怎么发现引导。教育的意义,在于发现优秀学生的不足,让他们更加努力,还在于发现相对落后学生的缺点让他们学会扬长避短。可是,最初做教师,我却在这方面有严重失误。

平行班里有个叫周涛的同学,很有音乐天赋,经常帮我教同学们唱歌,当时的一些流行歌曲,都是他教同学们学会的,如《采蘑菇的小姑娘》、《校园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

这个同学叛逆性较强,体育音乐有特长,文化课学习却是不入门。我没有抓住他帮我教歌的机会,激励他向更好的地方努力。只是把他看成一个帮工,一次我正要上课,他将腿放到了课桌上。年轻气盛的我,守着众多同学让他放下去。在同学们目光的支持下,他放下腿去,却因此成了我的对立面。之后不仅不再帮我,而是处处变着法子让我难堪。

参加工作第一年的喜悦中的“痛”,就像是贝身体里掺进的沙粒,让我的心灵中不断分泌一种特殊的物质包裹她。2016年遇到遇到王维审老师创建的叙事者后,通过学习写教育叙事,这种心灵的创伤慢慢得到治疗。在王维审老师和叙事者其他老师的鼓励下,我不断写自己和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提升教育艺术,改掉简单粗暴的做法。2019年上半年,编辑吴晓燕老师在《教育文摘周报》发表了我的《教育生命里的珍珠》一文,编辑宋鸽老师在《中国教师报》发表了我的《走近管理的光与影》。

离别哭与成长乐

新学年,我被调到离家更远处的花雨沟小学。秋天的雨格外凉。飘着秋雨的路上,我骑着自行车上班,心乱如麻,一不留神滑到在地上,伤心和当时的狼狈相融为一体。被摔在地上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怎么也不会比当时更狼狈的了,我还怕什么呢?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的任教师的是小学五年级的数学,一个班只有二十九个学生。比原来一个班四十几个学生觉得好管理,而且艾校长兼班主任,管理学生比较严格,上课下课学生都比较懂事,学习也能用功。每次学生做错了题,我不是用戒尺打手心,而是鼓励他学会了再到黑板前板演。学生很感激,更加认真听老师讲,更加认真看同学板演,大多也能学会。大约上了一个月时间左右,邻校的盘车沟小学缺教师,我到那里去“打补丁”。

记得那一次,艾校长把我叫到一边:“赵老师,我给你说个事。我们非常愿意留下你,可是中心校有调令,让你到盘车沟小学报道。待会,你跟学生告个别,学生也有点小意思要表达。”我能感受到艾校长和老师们的真情,记得一听到又要走,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到了隔壁的教室里,二十九个同学,静静坐着。听我说出“同学们,我被调到盘车沟小学了,我来向同学们告别!”

“哇——”的一声,不知道哪个孩子先哭出了声。瞬间教室里哭声成了一片,我也是泪眼模糊了。我被这个场景下了一跳,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幸亏艾老师就在门口,他走进来制止了大家:“同学们不要哭了,大家还会经常见到赵老师的,赵老师没有走远就到邻村学校。”我连忙点头:“是的,同学们,我们还会经常见面的。”我知道,这二十九个孩子中有一半就是盘车沟村的。这时有个同学走到我面前,双手捧着两本精装日记本递到我面前:“老师,这是我们全体同学的心意。”

我接过这两本日记本,似乎有千钧之重。时间仓促,我也没有给同学们准备什么,我只是把我的关爱和帮助恰好送到了同学们心坎上。后来,这两本日记本上写满了我的随笔,至今还保存在老家堂屋里书橱下面。这些日志,我都编了目录,每次看起来都很方便。其中的每个字的一笔一画不敢有丝毫马虎,就像是认真学习的小学生一样写。每次写的时候,我都感觉有二十九双澄澈的眼睛在关注着我。

时间不长,我因为要“打补丁”,先调到了离花雨沟小学不愿的盘车沟小学,后调到了更为偏僻的下义户小学。到下义户小学上班下班,每天要下步走往返两个小时的山路,来回都穿过一段三百多米上的山底隧道——是淄川区万米输水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每次走过山洞,我都被前面洞口的微小亮光激励着,越往前走亮光越大越清晰。我希望自己的教育人生,也如此。

在下义户小学期间,有个同事叫李富续,很像《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李老师不管是吹口琴,还是弹琴唱歌,都很在行。他教着一个复式班,班里有四年级的学生也有二年级的学生。他经常教着学生们唱歌、打球,同学们学习文化课状态比较好。我羡慕之余,却只是望洋兴叹,因为不管是声乐还是文体活动,我都是近乎“弱智”。那时,我苦闷极了就写随笔。书本上或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每次写五百字左右,写完了起一个题目。前面提到的两本日记本上的内容,多是那个时候写的。

都说三五年时间,一个年轻教师就会成为一个熟练教育教学工作者。最初的三四年,让我几乎让我完成了教育生涯中所能有的大多碰壁。参加工作的第四年初,我参加成人高考,走上了一条一边工作一边进修学习的道路。

“下水文”到身体力行

1988年暑假后,我调到了现在任教的昆仑中学。

一边进修,一边教学。一边感受着自己的老师如何更好引导激励自己,一边引导激励自己的学生,让我找到了一种别样的教学相长的感觉。

在昆仑中学,最初做“补丁”老师,后来教语文。在作文课上,不自觉的给学生示范写“下水文”。“抛砖引玉”,自己的文章不怎么样,1989年其中一个初二学生的习作发表在北京一家学生杂志上。后来,我指导的学生多次在昆仑镇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奖,成了当时昆仑中学指导学生写作获奖“大户”:获奖最多,获奖等级也最高。

“下水文”,有收获,更看到了不足。自己的文章,缺乏文化底蕴支撑文字也缺乏优美。我的人生,也如此。

也许是换了一个环境,我的心态情绪变得乐观昂扬,也许是从指导学生中找回了自信,我教学成绩居然开始提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可以保持一个中上游水平,偶尔不经意间会在学校弄个同学科第一。

1992年左右,我在使用淄川区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中尝到甜头,后来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渗透这种理念和做法。

1993年到1994年,走上了唐诗宋词《离骚》诵读之路,慢慢走向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淄川日报》《淄博日报》等县市级报纸上发表十几篇“豆腐块”文章。这些文章,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阅读背诵一些精美短文后的随笔。其间,受到《淄博日报》副刊编辑周雁羽老师指导,为了打开自己写作中的文化思路,研读《菜根谭》。受特级教师王玉强老师指点,通过《散文》(海外版)开始关注更就有活力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1996年之后的两三年里,为了丰富自己的写作文化素材,开始认真研读《圣经》等西方文化典籍。

2001年,我渴望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人生,渴望教育教学研读写作支撑教育生涯。这个时候,认识了我教育生命中一位重要的贵人之一——当时的学校分管教科研的校长助理许修军老师。许老师在教导处办公,我兼任教务员,朝夕相处,一有空就向他请教教育教学类文章的写作。从一个小小的教育教学举措,到一篇教学文章的写作,反复研讨,收获多多。与许老师接触交流,更加认识到自己更需要过上一种精神充盈的教育生活。那时,为了充实自己,开始认真涉猎《古文观止》中的内容,希望借此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20032004年,连续两个学年,我担任初一、二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也别出心裁的用了富有特色的学案导学,效果不错,业余时间坚持教育短新闻和随笔写作,每个月都有文章见诸报刊,成为一个读写高产年。

2005学年,因为一位语文教师调走,我改教语文。两个大班的,每个班近六十个人,两个班一百一十多个学生,占全校师生的十分之一。另外两个平行班是小班,每个班只有三十个学生。几年不教语文,我的思路又不太大众化,于是采用学案导学式。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就请教对桌子的教导主任山东省优秀教师孙光老师,他总是热心倾力帮助。记得为了给学生找文质兼美的三五百字短文,每天晚上我回家后要加班加点地干。一个冬天,暖气管道出问题,突然没有了暖气我都不知道,知道妻子着急我一摸暖气管才知道。那一年,我带着初二两个班的同学疯狂读写,创下来当时学校几个习作记录:一个是一学期每个同学习作次数最多。二是学生发表文章比例最高。三是创下了四十分钟课上写完一篇习作的记录,并在我任教期间保持,更主要的是学生喜欢这种大容量读写,不仅喜欢而且收获多多,从思想情感和写作水平方面都受益。我把这种读写活动,称为“送给学生的心灵鸡汤”。那一年里,同学们写读书笔记也是最多的,有的同学写了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写的少的也是近一万字左右。根据这一年激情燃烧的教学,我后来写成一篇文章《我为文狂》发表在2007年《山东教育》教学版上。

走向教育教学深处的同时,发现自己缺乏儒释道和西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根基或基本素养,而这些正是教育教学活动细节处最活跃的元素。2005年,读《三国演义》三遍,写各种读书随笔,完成了《道德经》、《金刚经》、《坛经》等的抄读。这种阅读,就是在吃一道夹生饭,因为自己无法读懂其中精髓,有喜悦收获的同时,也有痛苦难堪中对自己努力的怀疑。

因为我是淄川区首届地理骨干教师(1999年),地理教学成绩曾经在全区名列前茅,又有文章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发表,经过学校推荐区教体局评选,我被列为淄博市农村骨干教师人选,参加了2007年暑假淄博市组织的“农村骨干教师学习班”。学习地点是淄博师专(前身是淄博师范),校址就在蒲松龄《聊斋志异》《海市》一文提及的奂山附近,学习时间为期半月。正好是三伏期间,高温与多雨共舞,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也是我读写生涯拔节确定一个新的朝向的关键期。《山东教育》总编辑《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陶继新老师的报告,给每位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此更是刻骨铭心。

陶继新老师报告的主题是《做一名幸福教师》,他用大量生动的故事,讲了自己从五十岁开始诵读《论语》的故事,讲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和工作中的积极智慧影响,讲了许多校长、家长、学生诵读《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优秀文化助力工作更好学习成长的故事。陶老师整个一上午的报告,都与《论语》、《莎士比亚文集》等古今中外经典诵读有关。在之后三五年时间里,我集中精力集中阅读了数百万字古今中外经典,对《论语》、《道德经》、《易传》、《孙子兵法》等更是进行了全文背诵,背诵了《诗经》和《古文观止》中的部分内容。2008年,我在《山东教育》发表读书随笔《守候文字的幸福》,可以说是对我痴迷诵读经典的一个写照。

三五万字的先秦经典诵读,让我感觉有些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的鄙陋。2007年开始,跟孙承博老师学习太极拳,严格而言,应该是通过练习钻研太极拳承传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与练习太极拳,一文一武,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在学习太极拳一招一式中,多次体验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被我“狼吞虎咽”完成的经典诵读,更是多处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状态。

2012年暑假一天,记得当时是714日。艳阳高照的一天中午,我拜谒正在建设中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正觉寺,受一位义工鼓励,从观音殿书橱上请了《地藏经》《楞严经》等十余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禅修诵经典,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朝向。

课堂上,让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自己说得有力无心,学生捡得无心无力。我开始反省自己,自己要求学生这么做,自己做到了吗?反省中,我发现自己就没有这个意识和习惯,于是我决定从教育好自己开始。

2012年,我向自己所教的学生宣布,自己要学习并坚持随手捡起垃圾扔到附近的垃圾箱。从那时开始,每日弯弯腰捡拾起地上的废纸和塑料袋等。数千次的弯下腰,上万次的捡拾,成了我前行路上的一道风景线。有人说我在修行,有人说我在做好事,有人说我在关心集体,我心里说我只想做最好的自己。过去我是个“倒了油瓶不扶”的人,我要学做一个喜欢并善于劳动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为学生书写不工整清楚苦恼,也为学生课桌上摆放杂乱找资料浪费时间感到不舒服,后来无意中发现自己不经意的书写也不怎么样,发现自己没有收拾过的办公桌上也是像杂货摊一样,自己也常常为找一件东西忙乱得焦头烂额。于是,我从改变自己做起。我给自己找了一个身边的好榜样,就是同一办公室比我小一旬的张成双老师,他不仅物品摆放整齐而且书写非常规范,说话做事非常有计划有条理。

每次放学前或者离开办公桌时,都检查一下,发现不好的及时整改。这样有意识的比较整改坚持了一年多,我的物品摆放有序的习惯才真正坚持下来,变成了不用刻意想自然去做的事情。

之后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用语,每次随机性的课堂激励用语,都被我课后记录下来。时间长了,我就开始分析这些话语,对于那些有意义有趣的语言,坚持继续用,形成了《成峰励志用语128句》。现在看来比较粗糙鄙陋,自己的成长不也是像一个每天改善一点点的丑小鸭吗?

我发现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艺术,还无意中承传一种精神文化理念。我整理那些对自己和学生有益的理念,慢慢形成了“自信自律助人”教育理念。几年来,这种理念一边实践,一边深入解读,一边完善提升,形成了“自信自律助人感念担责健康安全”系列。一看这就是一个大的框架,有了大的框架,自己就感觉有了一种依靠和约束,正如孔子所言:“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可以弗畔矣”。仅仅有理念是不行的,从参加叙事者后,我与学生不断将这种理念,落实成为一种“日常行为习惯加减分”制度文化,成为一种“师生成长微故事分享”系列活动。

叙事“嫁接”“桂花”开

时间的坐标上,我迎来了自己的五十岁生日,面对学生和课堂,我感到了一种空前的无助和恐慌。一方面希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更好的自己,一方面是感到困难重重无路可走。

学生不愿意与我交流,我找不到师生互动的切入点,课堂教学呆板而沉闷,我感到窒息绝望,一种逃离课堂的念头每天都在纷飞。2016125日,离我50岁生日不远的一天,我幸会遇到了王维审老师创建的叙事者团队,让我几近死寂状态中的教育情怀,在学习教育叙事写作的过程中重新燃起。叙事者团队中,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成员之一。

三十天每天一篇教育叙事文章挑战结束后,我将这种每日一文一直坚持下来。我要把这种教育叙事,作为完善提升自我人格的阶梯,作为五十岁后教育专业积极登攀的利器。2017年,叙事者团队鼓励我做了《论语别裁》阅读分享。说是分享,那是我对优秀叙事者交上的一次作业。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努力前行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曾经的夜郎自大,从众多优秀叙事者身上找到了努力前行的榜样。

叙事者不嫌弃我的种种不堪,我将叙事者作为成长的摇篮,我将叙事者当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事实上,叙事者正起到这样的作用。

在叙事者的鼓励和推荐下,我关于经典诵读的文章《从三到万》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我努力向优秀教师学习、努力从学生成长中学习教育智慧的叙事文章,先后两次投稿《今日教育》(叙事者转发的一个教育征文活动),编辑老师对两篇文章重新整合,以《天命之年重拾初心》发表在《今日教育》。“教育初心之乐”共发表了八篇类似文章,我的文章紧随余映潮等优秀教师文稿之后。捧读刊发的两个页面的图文,看到自己站在杂志橱窗前欣喜淡定阅读的照片,想到这是自己参加叙事者受益多多的最好写照。

叙事者群中,各位优秀老师多才多艺,叙事者共读书目中,也为自己成长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的范本。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文化积淀,我业余时间参加了淄川区画家高建明老师举办的花鸟画公益学习班。一边学习书画,一边坚持叙事写作,两者相得益彰,更主要的是在激发我生命活力的同时,让我看到了教育教学的更多精彩之处。

在叙事者群里,我又看到了《教师博览》关于面向教师“生活在亮处”系列征文。我怦然心动,感觉自己参加叙事者,不断丰富自己业余文化生活,让自己看到教育人生更加有趣靓丽的一面,就是生活在亮处的一种很好体现,于是写成了《知天命之年的小确幸》一文,有幸被《教师博览》发表。其中“小确幸”,就是学习叙事者群老师们提到的一种说法。

参加叙事者群,拥有更加幸福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是幸运的。叙事者公众号,发表了我二十多篇文章,极大的提高了我的自信,“搀扶”我从怵头叙事到喜欢上并会写叙事。王维审老师和众多优秀叙事者,成为我前行路上最亲切生动的学习榜样。我高兴提及的,多是与叙事有关的事情,看到我努力叙事并正在完善提升的,就是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

2016-2017年上学期,我向身边的优秀孙翠苗老师学习初三地理结业班教学,坚持“先听一课,再上一课”,在同一个教学班,坚持听了孙老师近五十节课,几乎涵盖初中地理教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向孙老师请教有关教学问题一百多个。这种听课学习的,不仅知识技能艺术传授,更多涉及人文情怀和教学的活力。我把先听后上的课,称为“嫁接”课,把收到的效果形象称为油梗变桂花。家乡有一种植物名油梗,本来是不开花的,嫁接了桂花以后,就与桂花花型花香一般无二。

这种上课好是好,就是花费精力多。先听一节课再上一节课,从课堂活动之间而言一下提升了0.5倍。为了更好优化自己的课堂质量,我开始从改善自己课堂语言、思路和内涵等各方面下功夫。首先,每次上课前,录制自己讲课视频,反复观听,发现课堂结构不合理、语言混乱的、思路不够清晰简洁的,一律修改完善提升,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准备一节课,一般都事前试讲三四次。有了这番功夫,课上我增添了更多自信:“看老师现在上的课,是不是比以前更好了?”同学们更集中精力欣喜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后来遇到知识点比较细碎、思路比较繁杂的课,我感到有些驾驭不了,更主要的是学生听了以后记住后面的忘记前面的。这个时候,我听了叙事者袁静老师关于思维导图的讲座豁然开朗。我尝试着用思维导图,让师生都事半功倍。后来进行专题复习,我记忆力跟不上趟,生怕遗漏了什么,也生怕自己讲得不够生动有意义,就先设计一个思维导图。

回顾自己成长历程,原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读写,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参加了叙事者后,这种写作有了一个更好从事教育教学的朝向。叙事教育,则让平凡的教育教学多了一份生动和温情,看似简单重复中师生都经受了一种成长的历练。叙事教育研究,则是每个叙事者在王维审老师引领下,努力前行的更高目标。

2018827日,王维审老师来淄博实验中学讲学。讲雪活动结束后,我请求与王老师合影,王老师高兴地答应了。实验中学老师帮忙,我留下了两个人开心的瞬间。我是与自己崇拜的“偶像”相遇而高兴,我想王老师也为我和众多叙事者的成长而高兴吧。

王老师小我十来岁,是年轻且富有活力的,他的叙事教育研究更是活力无限。三年多来,我追随叙事者努力学习,在五十岁以后,将我之前类似“油梗”般成长的读写,通过嫁接叙事教育的智慧、力量和情怀,变成了让自己高兴学生受益的“桂花”。

油梗是顽强的,让我想到自己参加教育工作来的种种努力前行。桂花,让我想到身边和叙事者群里的众多优秀教师,想到叙事者共读书中众多学习的榜样,想到追随叙事者后遇见的种种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