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健康:圣人不仁与社会规则的遵守

(2019-10-09 21:02:05)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圣人不仁与社会规则的遵守 年级:初三

教学案序号:7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人要学会准确定位,遵守规则

2、学会从自身成长中,积累人生成功的经验,在守规则中胜出

3、学会积极创造条件,达成人生的业绩,借力于规则

重点:学会积累成功经验,创造积极乐观的人生,学会在规则中胜出

难点:同上

教学法:阅读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同学们想想,你希望不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成功的际遇?那么如何创造性的把握这种际遇?与遵守规则有什么样的关系

2、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课文,交流思想:

第九课: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也谈圣人“不仁”

一、量力而行

初次阅读老子的这段话,感到一种不解。 “麻木不仁”,大家都知道的是一个贬义词。老子如此说,难免要受到他人的诟病。在阅读《东周列国志》中,也看到了作者冯梦龙对于佛老的抨击。我想这是因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的人借用佛老之术大售其奸的缘故。

浏览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周王朝在“仁”的名义下,干了许多勉为其难的事情。比如周王朝对于晋国的某个势力的庇护,导致了以赵鞅为代表的晋国集团势力对于周王朝的围攻,最终以周王朝的谢罪而告终。老子所谓的不仁,就是不要勉为其难!

老子本人是崇尚“仁”的。《史记》记载,老子在与孔子的对话中,就明确的表示自己“窃有仁者之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推测老子不提倡仁术。实际上,超过了力所能及的“仁”,即非仁。

二、不仁即仁

老子说的“不仁”,实际上是不执着于“仁”。统观《道德经》全篇,从“圣人无执,是以无失”,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老子的这种“不仁”正是为了“不失仁”。

这里蕴含这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得失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两个方面。老子的著作,更多的提醒我们关注事物的两面性,从而对于事物有个居高临下的通盘考虑。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不管是个人、团队还是一级政府,在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太大,因为不切实际或者力所不能及时,往往适得其反。

三、无为而为

“天地之间,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大致意思如是:天地犹如一个大风箱,没有人为的拉动,里面是充实的即充满了空气。如果拉动风箱,里面的空气就会减少,需要及时的补充进新的空气。这样拉动风箱的人就多了些劳累和疲惫。

老子看出了周王朝的无能为和执政者的偏偏要有所为,所以千方百计劝其“无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子的良苦用心。老子作为一名史官,希望执政和人主明白并醒悟,调整岌岌可危的政策更为实际一些。

这里的“多闻数穷”,老子不是要我们塞住耳朵不听闭上眼镜不看,而是教导人们不要盲目的参与。大家熟悉的一个词语是“垂帘听政”,“听政”并非听听而已,而是参与政事。这里的“多闻”,就是指“过多的参与政事”。

东周历史上,有个叫宋襄公的,就是一个打着“仁”字旗,好功喜大的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反而倒了大霉的人。宋襄公以自己辅佐齐侯登基为功;以成功的讨伐郑国以为能。他盲目的张罗着众诸侯会盟之事,看不到里面包藏着的凶险,结果让楚庄王乘机掳为阶下囚,并差点丢了性命葬送了宋国。

是不是就真的不作为了?不是的。后面老子在他的论述里,为人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就是“为大乎细”!

阅读感悟:

分别谈谈自己对于“量力而行”、“不仁即仁”和“无为而为”的理解。

三、结合实际,提升自我

1、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和确定人生理想和现实目标方面,如何做到更加科学合理,遵守规则而有利于发展个性。

2、用几句话,写出属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规划如何借力于规则意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