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93:我在“叙事”长跑路上
(2019-10-03 23:09:5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693:我在“叙事”长跑路上
“七篇挑一”中的自信
小时候,母亲常常在我耳边絮叨:“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那是要我们洁身自好,想来与孔子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句话,后来被很多师长提及过,成为我生命中或骨子里的文化理念之一。
后来有一天,我感觉到“名”和“声”,对于自己身心成长而言都很笼统。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成长每时每处都在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也这样引导激励学生,与“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没有什么两样,这大概就是孔子讲的“过犹不及”!
一种成功的过程,如果与实际脱节,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树春”。“千帆过”与“万树春”,就像是成功和的别人或优秀的“邻家孩子”身上一样,“沉舟”和“病木”,就是教育经常要面对的令人迷茫或困惑的所在。
在对“病木”和“沉舟”望闻问切的基础上,对“沉舟”和“病木”“开方抓药”“扶正祛邪”,就是我在叙事者团队中学习并前行中深刻体会感悟到的。
团队中的很多老师,都是每周一文。因为我的“痼疾”在身或“医术”短缺,所以我的“望闻问切”和“开方抓药”“扶正祛邪”也就比较频繁。
认定了学习叙事更好前行这个方向,努力的过程也有挫折和不得不面对的“化蛹成蝶”的痛。我借用王老师叙事德育的手法,给自己一种坚持的力量。这是一个我经常讲给学生和自己的一个故事: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很不好,以至于跟不上老师教学的进度。老师甚至找到爱因斯坦的母亲,让她劝说爱因斯坦留级或退学。这种情况下的爱因斯坦,压力可想而知。老师布置了一个手工作业,每人制作一个小桌子。第二天,老师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讲评。
举着爱因斯坦制作的小桌子说:“这是我们班制作的最差的小桌子!”
爱因斯坦举手。老师问:“你有什么意见吗?”
爱因斯坦:“报告老师,这不是我们班同学制作的小桌子。你看,比那张桌子更差的小桌子,还有两张呢!”说着这话时,爱因斯坦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两个自己制作的小桌子给老师和同学们看。
每次学习叙事写作,我知道自己写的水平很低。于是定下一个目标:就是每周写七篇文章,每周上交到叙事者群里的一篇是自己觉得最好的一篇。
激励和落寞中的成长
没有参加这个团队之前,我曾经非常自得:自己是同事中读书较多和写作较好的,自己是工作中比较尽心尽力的。参加了这个团队,用“井底之蛙”形容自己在团队中的感受非常恰当。
叙事者团队最初发动“你敢挑战吗”?正好是我五十周岁生日。
其实团队中,年龄比我大的还有寇介芳老师,比我长两岁,一直是激励我前行的榜样,也是我叙事者家人共同的“寇大姐”。其实,在叙事者群里,在群主王维审老师引领下,叙事者群里有很多异彩纷呈的优秀教师。他们大多比较年轻,因为叙事者这个平台,他们成了我不曾谋面的学习样板。
三年多时间里,我写的教育叙事文章,在叙事者公众号发表二十多篇,有十几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其中《走近管理的光与影》,就是在公众号发表后,被《中国教师报》选用的。2017年2月25日,叙事者家人鼓励我做了一次《论语别裁》诵读感悟分享。我现在努力将自己的《论语》诵读分享,按照篇章做成系列视频资料,已经开始整理,争取明年上半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