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40:在熟悉的地方看风景
(2019-08-23 21:40:4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640:在熟悉的地方看风景
——再读《新课标》
很多人都见过虾、吃过虾,有的人养虾,画虾的人也不少,一定知道齐白石画的虾最好也最值钱。
我也学过画虾,我的画的虾换不回纸和笔墨的钱,就是曾经自得其乐过。齐白石,在人们熟悉的虾身上,感悟到了一种精神境界,来自于他对于虾的用情专注持久,来自于他对于画虾的种种付出努力和最后的脱颖而出。
新课标,是教学的圭臬,每个人都知道,也都曾经无数次翻阅过《新课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熟悉的圭臬却是最容易让人们疏忽的。这种疏忽,就像是熟悉的地方再也看不到令自己心动的风景。
《新课标》上初较真
那是二十一年前(1998年)的暑假,全区组织各个学科骨干教师对全区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定性打分。
因为刚被评为首届骨干教师,有幸参与其中。自己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标准,从理论研讨上也是一个门外汉,教研员王建列老师深知其中的利害,评定活动前组织所有参与打分的教师集中学习《新课标》,并结合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如教学目标表述用语、各个课程内容标准的落实情况,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等,针对这些内容中存在问题的不同程度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
当时,我为之一震:《新课标》对课堂教学评价有这么大的作用,起初自己曾经钻研过,但是每次都是收获其中的一点点,总觉得《新课标》永远有学不完的内容。
之后,每聆听一位教师的讲课,都将优点不足记录下来,分别有得分项和扣分项。一旦有人查证,这就是一个依据。虽然不能说自己的一定正确,但是必须给教师们根据《新课标》内容讲出一个子丑寅卯来。这种情况下做评委,的确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次感受到了其中的真谛。从那以后,自己也常常如法炮制关注自己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环节和细节,努力去分析其中的得失,成为教育教学专业成长中一种宝贵的经验积累。
一个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可以通过授课者的眼神表情和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也可以通过一个细微教学活动的呈现,或通过一个不经意的课堂用语,管窥一个师生互动的境界和教育教学质量之一斑。就像是一个书画鉴赏家,仅仅通过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可以对整部作品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
暑假再读《新课标》
为了8月28日的考试,我最近两天都在以做摘记的方法看《新课标》。不是我怎么用功,而是仅仅用眼去看,我已经看不到什么了,我没有足够的敏锐发现自己需要弥补的东西,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准确清晰的记忆可能有的收获。
昨天弄了两千来字的摘记,本来已经觉得有了一种提纲挈领似的思维导图,我也就比较容易领会熟悉识记相关的要点了。就像是满天星似的芝麻和没有穿起来的糖葫芦,不管是深入解读还是熟悉识记都不得要领。于是在这次摘记的基础上,再整理摘记第二稿。原因是上次是倒着来的,书写也潦草,视力本来不好的我看起来也费劲。另外,总觉得上次做摘记欣欣然有所得,究竟是得到了什么却如云烟一般缥缈。再次重做摘记,就是让一切都变得条理清晰且字迹变得工整清晰,我想让这种思考收获成为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的种子,在我的课堂上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今天的二次摘记,还是劳逸结合着做,只不过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有剩下个小尾巴没有完成,只有等到明天再努力了。我不敢说自己明白熟悉掌握《新课标》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自己朝着更好解读灵活应用《新课标》方向更多努力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