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38:“芥子园”中听树“语”
(2019-08-21 22:03:4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638:“芥子园”中听树“语”
走上故乡的山坡,甚至走在通往故乡的路上,瞥一眼曾经住过的院落所在,都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
故乡山坡上的那棵柿子树,总有几个故事与它相连;还有那些侧柏,也有许多童年乃至其他过去的记忆;还有那些山楂树、花椒树、吃粮树、桑树等,都像是自己曾经翻过无数次的一本书,驻足它们跟前,都有一些可以浮想联翩的东西。
当临摹着”《芥子园画谱》中的树的时候,这些回忆的闸门就被打开了。虽然这些回忆,已经被岁月冲淡了,弄得近乎虚无缥缈,如同刚刚做过的一个梦,要复述出来很难,但是隐隐约约感觉一些事情曾经发生过。
中学课本中,曾经学过一篇文章,是物候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叫《大自然的语言》。他在文中写道:“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我在临摹“芥子园”中的树的时候,就一边聆听着画家们笔下这些树的语言。这些画家,唐宋元明清都有,我却从他们的笔下,读出了树的语言,像我曾经经历过能够听懂的那种语言。
有人说:“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我想借用这种思路,说:“‘芥子园’中的树,是跨越了历史长河的一种中国绘画语言。”
一般的一棵树,寿命只有十来年或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上千年的古树,则很稀少了。我知道的,故乡的最古老的树,就是古槐了,它们的树龄大概有三两百年;曲阜孔府有株银杏,据说有千年以上,大概是得到孔子及其弟子精神文化庇佑才得以如此。
年少时,也喜欢绘画,可是那时买张白纸的钱都是难得的,自然学画画也就成了一个烟消云散的梦。五十岁后,高老师兴办零基础写意花鸟画公益培训班,我有幸得以参加,其中学员有七八岁的到六十七八岁的不等,徜徉其中,被中华绘画艺术熏陶,于是慢慢也重新喜欢上绘画。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对不如意的事情,能够放得下拿得起的一定是个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不是凭空得来的,需要历事练心。作为一名教师,历事练心的机会,也多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说实在的,面对不如意中的种种,相应的艺术修养,往往是让自己身心超拔的契机。为了更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爱上绘画也觉得值。
当我沮丧绝望和气馁的时候,除了读书写作和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向善向上,拿起画笔看着笔下的渐渐变得美好,也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记得一位卖玉的朋友说:“买件玉器吧!戴在身上,前三年是人养玉,以后就是玉养人。”起初,我觉得神奇,真的吗?现在想来,一件被时时关注呵护的玉器,慢慢的承载并浸润了一个人身心中很多美好的感情理想寄托。以后身心状况差的时候,一看到这块玉,一些美好的记忆理念和向往就会被唤醒,不是反过来输送给人一些正能量的东西吗?实际上绘画也是如此:一开始学画,可能受些难为,但是听老师讲课、反复临摹范画、学习一些绘画的技巧能力,就是储存一种心灵的阳光。等这些知识技能掌握了,当自己再拿起画笔涂抹的时候,笔下种种更加美好的创作,就会反馈给并唤醒自己身心中的许多美好!
一幅好画,谁都会欣赏。要画好一幅画,的确不容易,除了兴趣使然,还要付出很多心血。作为一名农民,付出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实际上作为一名真正努力的画家,在表面的雍容典雅的背后付出的血汗同样令人感动。记得少年时候,就知道著名科学家攻克“哥达巴赫猜想”,用去的打草纸就装了好几麻袋。教我们绘画的高老师,业余时间学练绘画,他告诉我们:“我绘画用的画纸,也可以装好几麻袋了。”跟高老师学绘画已经三年多时间了,自己用的画纸也就几百张吧,与高老师相差太远,但是这数百张纸上,每笔都浸透着自己的心血汗水啊!
让自己排除杂念,静静临摹一棵有一棵树,聆听绘画大师笔下树的语言,与树植根的山河融为一体,似乎静静躺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