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37:太极推手与《道德经》
(2019-08-20 22:04:0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637:太极推手与《道德经》
广场上,向战老师学习推手,与李老师练习推手,每次都有心得收获。
比如一个右后捋,我感觉自己“过”了,就左手过了“中”线,这个时候我的棚劲丢了。
战老师也对此提醒我们放慢动作,我就与李老师慢着来,这个过程中交流自己的心得,让李老师给我施加一个力,让我这个不足暴露得更加彻底,从而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结果李老师通过推肘发力,我身体整体向后弹出。我通过松垮转腰,纠正了这个有问题的动作,感到收获特别大。接下来,反复多次做正反“打轮”动作,感觉好多了。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李老师的松胯松肩沉肘,也有了明显提高,李老师进步比我快。
太极拳推手、活步推手和太极拳对练,与太极拳套路练习不同,前者是抱团成长,后者是个人自由练习。抱团成长,没有自由练习方便,但是它有一个好处可以起到相互帮助督促的作用。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却能走得更远,这种学习成长共同体,对粘液质的我完善提升身心状态更有帮助。
我知道李老师也喜欢《道德经》,便说:“探究具体动作的体验感悟认识,总归属于器层面上的,相互之间肯定存在一些不一样甚至是似乎相矛盾冲突的地方,但是如果将这种体会与《道德经》的文化高度贯通起来,则是相互欣赏学习基础上的共同进步提高。”
“你就说《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恒道’,你怎么理解的。”李老师出题“考”我。
“道,即无所不在的人们觉悟的最高境界,是可以说出来或呈现出来的,人们说出来的或生活工作学习呈现出来的种种美好,还与道有差距,即与太阳、地球等属于宇宙而不是宇宙本身一样。”我字斟句酌说出了我的理解。
李老师笑了,说:“对!就是这样。你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道,即真正的道或接近、符合道的所有,都是可以行得通的,而那些与背道而驰或与道大相径庭的,则是行不通的。”
“对!解读得好。”听了李老师的解读,我感觉耳目一新。
接下来,我们谈到执念——自己年轻时曾经有过的一些非对即错的理念,或者器层面上桎梏于形相不懂变通的追求。五十岁以后的我们,渐渐将这些执念放下。放下执念的我们,看到了与拥有执念时不一样境界的美好。练习推手,像极了这种看破放下拿得起的境界,与其说是练功健身,更是一种精神信仰的充实完善和智慧基础上的坚定沉淀。
“年龄人一般执念多一些!”李老师说。
“如果读了《道德经》,很多执念会在感悟哲理中被慢慢放空。”我憧憬着经典文化的力量。
“不仅读背《道德经》,还要能正确解读才行!”李老师一句话说到了问题的关键。
“这方面的师资相对弱一些。如果有人能生动形象有趣的讲解《道德经》,对于青少年学习《道德经》一定会有很大帮助。”三句话不离本行,做教师职业的我想到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我加上的),使对方发现自己的问题,实际上是对方最大的帮助!”李老师结合推手过程有这样感悟。
“在学会欣赏周围每个人长处或优点的时候,自己也一定会扬长避短,缺点和不足可能在不知不觉的被修正或弥补了。相反,光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找不到改正的方法,每个人心里都会感觉不舒服——使对方发现自己的问题,使对方发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式途径,同样重要!”我总结道,同时说:“以后有机会,向你和战老师学习太极拳对练。”
“你学得挺快,一定能学会的!”李老师鼓励我说。
到了相互说再见的时候了,我们挥手告别,也期待着明天的太极推手练习。
“道”无处无时不在,只要你有足够的智慧,随时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和作用力。有了这种感念,每个人的人生往往会事半功倍。“没有感恩,就不会有更崇高的品行!”培养自己感念之心感谢之行,不仅利于他人社会,更利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