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1636:管窥考卷,浅谈教学
暑假中,地理群里,区教研员苏老师上传了淄博市2019年中考地理试卷。继而进行粗浅分析,让以后的教学有所参考。
满分50分,选择题15个,15分。非选择题,也是一空一分,累积35分。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有相关的地图,一则养成学生看图分析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习惯,二则减轻了学生背图带来的学习(或考试)压力。两者,都符合减负、提高能力和教学效率的宗旨。
涉及《世界地理》的考察特点
涉及面较广,涉及知识能力点比较碎比较全面。具体分析如下: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河流流向。
(2)判断不同区域传统生活和劳动习俗(穿戴、交通工具等)。
(3)在经纬网半球图上判断某点的地理坐标说出两点的相对方向。
(4)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上,说出某日期范围内地球的相对位置。
(5)说出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在经济贸易中的弱点和需要重点发展的企业。
(6)说出世界各国或地区主食特色与当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关系。
(7)说出竹楼和双层木楼的主要分布区。
(8)建筑材料质地轻的地区所在地(或国家)。
(9)这些地区,涉及位置、气候、植被、火山地震带分布等相关地理知识。
这次世界地理部分的考察,没有涉及宗教、语言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等方面的知识。没有涉及一个国家和地区比较详细的展开,只是对某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考察。如气候分布与服饰、交通特点,如日本的建筑材料质地较轻与地震带分布,美国的高科技垄断与中国(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
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加强某个地区或某类知识技能系统性训练的同时,一定突出本地区或国家某些具有特色的领域达到举一反三上升到一种灵活运用的能力。具体学习复习时,不能像考卷内容一样天女散花,要突出系统性和各个知识层面的细化,为地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一个厚积薄发的基础。
涉及《中国地理》的考察特点
(2)川藏公路穿过的地形区、气候类型区和农业区域。
(3)两个省会城市分别处于什么地形区内。
(4)某城市河流结冰期长短、位于哪级阶梯、位于什么干湿地区、位于什么温度带(积温)。
(5)比较两个不同的工业区制造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6)判断出从某城市出行到另外一城市,乘坐火车需要经过的铁路线。
(7)比较两大农业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8)中东地区和东北地区房屋,同样是墙厚窗小,造成这种传统民居特色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9)两个区域,共同特点是炎热,不同特点一地降水少,一地降水多,分析它们喜欢扎白头巾和戴草帽背后的原因。
(10)说出自然保护区的名称,说出生态被破坏的原因,想出相应的对策和推断可能带来的变化,说出这个地区的民俗风情特色。
(11)对比分析港珠澳跨海大桥和青岛黄海跨海大桥,分析公路运输的优势,说出周围工业区河流和海洋的名称,分析跨海大桥建设的作用,针对两地实际分析可能影响跨海大桥交通的气象或天气灾害。
没有考察的内容:省级行政区简称、民族和少数民族分布特点。考察覆盖面几乎面面涉及到,让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厚此薄彼狠抓全面。紧扣课本完成知识结构梳理,结合教辅资料培养灵活应用分析表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