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625:成长于用心与经典的对话

(2019-08-08 22:47:19)
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NO.1625:成长于用心与经典的对话

这是一位教授在今天的《教师博览》编辑部组织的教育论坛上的发言题目,我没有看到文章(或发言稿),却已经是怦然心动。

与《论语》等经典的对话

不用说十几年来经历过的抄读,经历过的重点文段背诵,经历过的读书札记的书写,经历过的一点点的感悟认识体验。

有了经典相伴,我感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根,感受到自己成长的文化土壤。记得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一些人生的问题:如果自己得到别人肯定赞扬,心里比较好受。难受的是,自己做某些事情时常常出错,而别人很少与自己一样出错,自己不得其出错的原因更不得改正之法。这个时候,谨慎小心的自己,往往对此类事情避之如蛇蝎。

不理解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小题大做,而自己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一个人对于吃鸡蛋或者吃桃过敏,别人用之非常自然且享受的时候,自己必须避而远之。特别是一些自己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一味躲避着就像是一个人患了怕光的病而得不到治疗或者根本没有治疗之法。

自己的切肤之痛,外人不理解,弄得自己如同孤魂野鬼一般,这种痛苦是难以言表的。有了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的支撑,我即使不能立即治愈自己怕光的病,却可以朝着正确方向一点点努力着,让自己朝向减轻病症的方向发展。

成长于用心与经典的对话

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否认这个事实:如果没有人类生活生产学习经验的传承,那么我们人类可能仍然生活在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

用心与经典对话,需要一个缘,需要一个激发用心对话的正能量。我与张成双老师,曾经多次提及:如果我们青少年时期,就接触并开始与这些经典文化的对话,让这些经典文化浸润自己的心田,让自己心中会埋下更多真善美的种子,或许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今天我每天都在分享自己阅读《论语》的感悟体会认识,可是四十多年前十来岁的我,却喊着攻击孔子等许多文化名人的口号。读到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常常想自己攻击的是怎样的一个存在,一个假想出来的自私自利愚昧怯懦虚伪的孔子。这种潜意识的无知无畏,让我沦陷在怨天尤人骄且吝啬的蹉跎人生中无法自拔。

前一段时间,我的同事光程老师,曾经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先有放下屠刀的因,才有立地成佛的果。我们没有举起过屠刀,我们怎么放下屠刀,怎么立地成佛?”一个人的努力向善向上,一者因为的确心中始终萌生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一者因为有对自己曾经过错或失误的深深忏悔之情。诵读经典,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曾经的失误或过错,可以让我们更好培养并保持一种悲悯情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面就有一种悲悯情怀,这面镜子就可以照出自己曾经的失误或过错。

话不说不明,理不讲不透。作为浸润经典十几年并从中受益的自己,希望更多人科学合理用心与经典对话,让更多人从经典诵读中收获春风化雨。经典,就像是大海航行夜路上前方闪烁的灯塔。懂得经典的价值,学会利用经典中的智慧力量,就会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事半功倍!于是,我不羞涩于自己学识的浅陋,努力坚持着每日《论语》中一至两章内容的感悟认识体验内容汇报分享。希望更多人,在前行中,透过前方的迷雾看到这一星闪烁的灯塔,信心百倍更加智慧努力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