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18:您一路走好
(2019-08-01 22:35:48)|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618:您一路走好
您走了,我的岳父于2019年7月25日凌晨三时许去世,终年87岁。一种忧伤和不舍,在我心中如决堤的水一样蔓延。
开始通读《论语》因您,因您前后加起来只读了九个月的《论语》,因您在工作和生活中对《论语》文化的灵活学用和传承。
写稿子的故事
您告诉我:当初你还是团总的总支书记的时候,那时一个团的总支书记管着四个村的团的工作。上级领导叫你写稿子——把讲话的内容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就先注上拼音。
写好了,交给领导。领导有时看了说几句,让您重写;有时连看也不看,直接让重写。只念了九个月书的您,一遍遍写着,有时写上五六遍。最后领导呵呵笑着说:嗯,像样了。
您说过有两位对您影响大的上级团的领导,后来他们分别到山东省政府和青岛市政府工作了。他们那个时候,非常注重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您因为做事认真学习用功成了重点培养对象。那时,你感触最深的就是不仅讲话要先写演讲稿,就是工作计划总结也是先写成文字稿交给领导看,他觉得行了才算是过关。每次写这样的稿子,都是你最受难为的时候,也是您进步提高最快的过程。记得您说,一个同事怵头写这样的稿子,就让您代笔,结果交上一看就露馅了,领导一看就是您代劳了。
建国初,你刚开始做团的书记的时候,大概是十六岁吧。在这个最好的年华,在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岗位上,你遇上了两位人生成长路上贵人——两位到当地挂职锻炼的团的上级领导。
后来你们团组织率领的青年突击队,在大百锡村打出了八眼井,极大改善了村里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青年突击队,起早贪黑,攻坚破难,人人身上有着用不完的劲,大家拧成一股绳,在打井工作中群策群力,成为当地非常突出的先进集体。为此淄川区的“黄快板”(一位区文化馆的领导同志),把你们的事迹写成快板书发表在《淄博日报》上,您也作为先进集体的代表,在几个乡参与的表彰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在几百人参加的大会上,你干脆脱稿发言,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是您非常得意的人生华章之一,每次提起来总有一种喜悦之情。您这个曾自卑没有念过多少书的人,从此以后自信地找到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学习的成长之路。此刻您,对曾逼着您一次次写稿子的上级领导,更多了一份深深感激之情。
我曾多次听说说起这事。喜欢写稿子的我,总是不如意,不由反思:怎样从工作生活学习中汲取写和说的智慧和力量。为了读懂《论语》文化,我抄读背诵,阅览乃至背诵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经典。我知道自己没有您那样的天赋,这是我的自卑,我值得自信的就是有了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支撑和浸润。直到2016年1月25日,我参加王维审老师创办的“叙事者”团队,坚持每天撰写教育叙事每日一文,我慢慢体会到了您当年一次次改稿子的滋味。
您是个有故事的人
您是个有故事的人,每次家庭聚会,我都能听到你讲的天南海北的故事。或者您亲身经历,或者你听人说的,或者你从书上电视节目上获取的。
您的故事,总有一份别致,就像是您的人生一样。
别人对您称呼中最多的一种,就是“老书记”!您从建国初的团的总支书记,很快成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十七年。后来,您不在村里干书记了,到了一个耐火厂去工作,也是干党支部书记,在很多认识你的人中,“老书记”成了对您一种亲切的称呼。
那时候村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上面来人,泡壶茶水用也是自家的茶叶,买包烟也常常是自己掏钱。招工、参军,人们都想得到的机会,您都让给了村子里其他人家的年轻人。您的儿女,当教师干公务员,都是凭自己本事考出去的。几十年以后,有些早已不年轻的人,来看望您,说起当年您对他们的关照,您总是乐呵呵地说:“应该的,那年头不都是那样办吗!”您的豁达无私,也影响了您的儿女和周围更多的人。
在我认识您的日子里,您住的是村子里很难找到的最矮小的房子,这是村里曾经的一座库房。家里人劝您拾掇一下老家房子,还是那里宽敞。你说岳母相中了这里靠道,可以更容易见到人。上了年纪的你们,腿脚不方便见了人格外亲切。岳母有什么瓜果甜桃,总是记得给来玩的孩子们留着。上了年纪的您,没有了书记的威严,更多成了一个风趣幽默像哲学家一样的老头。
在您口中,我最先知道了磁村华严寺的繁华、原淄川地界的宽广和人文资源的丰富。后来,我从一些史料上得到了印证。您还有很多风趣的有关当地历史名人的故事,每次听过以后总是耳目一新受到引导激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