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1528:我这样“读”经典
坚持每天讲说《论语》中的一章或两章的内容,已经有十个月了,讲说的内容也近四百章次。
每次讲说,都是一次演讲训练。对于平时少言寡语的我而言,这不仅是语言表达训练,也是情绪念头言行完善提升的训练。
每一章的讲说十分钟左右,如同限时作文。时间不短足够结合实际有开有合,时间不长不至于“无病呻吟”!
从2003年购买了《论语》并开始啃之外,已经有十七个年头了。
我是一个慢热型气质的人,总是对新生事物感到难以接受。仔细研究,不是不接受,而是常常因为“慢半拍”,心里上有一种阴影。一种自卑,一种不适应,一种“输在起跑线上”的感觉。记得有位学着说过,诵读经典是最经济的阅读——投入最小收获最大。我想诵读十几年这个小投入,也应该有个令人比较满意的回报了吧。我心中期盼的这种回报,不仅仅是回报自己,而是回报生养我的热土,回报前行路上需要文化支撑的人们。
诵读《论语》的经典以后,发现很多贴着现代文明标签的教育理念,在《论语》等经典中,都可以找到它们文化的源头。找到源头活水,我这个“慢半拍”的人就有了“笨鸟先飞”的优势,十几年夜以继日的付出觉得值!
现代教育理念中,如“自由”、“张扬个性”、“团队”精神、“普世文化”等,《论语》中都有非常精妙的论述。
先说“自由”:“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由最准确的定义,是一种尊重人类社会法制道德和大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真正的自由,也是一种修养如入化境的自由。
再说“张扬个性”:“各美其美和而不同”不是现代人都认可的一种优秀个性品性吗?
接下来说“团队”精神:“君子成人之美”,“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服”,透彻论述了每个团队成员应有的品行和团队管理的关键所在。
最后谈“普世文化”:《论语》中的“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就是践行博爱理念,并在不断学习文化的基础上,让这种博爱日臻完美!
笔者讲这些,不是说中国的《论语》文化多么完美,而是说它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广大的地方。《圣经》文化中契约具体明确,在工业文明中具有一些优势。中国的契约精神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慈子孝”在具体明确方面过于苍白,在很多具体事务中就值得向西方文明学习。看到这些,也就明白文化交流互鉴的意义。中国文化契约中的这种“模糊”性,其优势在更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具体细节上的得失。科学技术发展到任何阶段,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在不违背人类命运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不违背大原则的“模糊”,更容易促进相互妥协和谐发展。
每一种文化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引导传承它们的人们拥有更大的格局。一万多字的《论语》,要将一个人如何如何完善提升自己讲完整了,那是勉为其难。孔子的“无意勿必勿固勿我”,激励我们学会从一切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孔子的“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上比”,引导我们学会勇于担责肩负起天赋使命!有了这种境界,不是不可战胜又是什么呢?
面对现实的纷扰,自己不是一个圣者,不能做到“如如不动”。每每为纷扰的现实或自己的愚昧自私怯懦所桎梏,于是借助《论语》的智慧,走出这种困境。
比如今天,我讲说《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我在听评课时,看到课上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提问,就给课堂加分。这样对吗?我自己也困惑。
读《论语》,看到孔子上课颜回认真听没有问题,也是一节好课。这节课孔子有问题——颜回听懂了吗?回来在调查中发现,颜回不仅懂了而且有所发挥才放心,而且更好得认识了颜回这个人的品行——大智若愚不喜欢张扬。中小学生中,很多潜力大的同学,往往不是那些善于表现自己的人,这也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厚积薄发”吧!
老师没有问题,学生也没有问题,还是好课吗?我想只要师生朝着做更优秀的自己努力着,这节课就应该是一节好课了。我的评课时的加减分,若有人问起理由和根据,我会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