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512:走向管理的光与影(再改稿)

(2019-05-01 19:19:14)
分类: 纸质媒体发表

NO.1512:走向管理的光与影(再改稿)


    管理有光,是它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温暖;管理有影,是难以驾驭
的窘境或失之偏颇时的痛苦。

管理,是我仰望或避之不及的。

1984年师范毕业后走向教学岗位,就与学生管理很难撇清。十八九岁不善于管理的我,靠“拾人牙慧”勉强应付,曾经的教育教学经历,也让我不断“清空”,我成了没有教育故事的教师。看到或听到同事们,侃侃而谈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常常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如果自己不是在教育管理中“麻杆打狼两头怕”,在管理上处处被动应付甚至当“逃兵”,应该也会有很多美好回忆的。

痛定思痛,我走上了漫漫经典诵读之路,希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适合我教育人生的管理之路。

十余年的经典诵读,我从一个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念头言行,变得乐于善于管理。随着天天坚持的教育叙事写作和叙事者共读,我把这种管理,千方百计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和细节中去。2016年1月25日以来,三年多时间,我天天坚持叙事教育写作,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相长”的素材,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魏书生老师,曾经说真正的教育,就是唤醒每个人心中那个最优秀的我对不优秀的我的约束管理。让自己心中那个优秀的自我,一直在心中或者在外界占有主导地位,那么自己就是自我约束管理的主人,乃至管理他人或一个团队的佼佼者。

一个人,沉浸在同一层面上的努力,不去主动挑战自己,就停止不前。在我们学校里,坚持午自习值班的教师,我是年龄最大的,同时管理两个班同学的午自习秩序。每次都尽心竭力,每次值班后,都坚持午自习教育叙事写作,记录下管理中的得与失,并不断在学习实践中扬长避短。三年来,这样的记录有一百篇以上,让我在教学之外收获多多。这种管理,与单纯的课堂教学管理相得益彰。我这个非班主任教师,从这种实践活动中,更多了解并学会引导激励自己的学生。

有些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同学,还有个别比较随便的同学,他们成长动力不足,就激励他们参与自习秩序管理。他(她)们在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过程中,与教师产生心理定位互换。这种心理置换,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理置换。经过这种岗位训练,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得以提升。

午自习的时候,让那些特别“不安静”的同学,组成学科“兴趣”学习小组,离开安静的教室,在走廊一个不影响午自习纪律的地方,自由讨论或理解识记学科知识要点。他们互相做“师生”,达到了“教”“学”互促。让不爱交流,但爱钻研交流的同学,负责给爱说话不爱思考的同学提问题。让不爱说话的同学变得能与同学大胆主动交流也让随便说话的同学变得有更多知识和文化内涵。


没有植根现实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解读,很难有教学活动中真正的渗透和传承。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自己的教育人生中扎根,我从
2018年7月7日开始,
每日坚持针对《论语》中一章(后来改为每日两章)的内容,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讲述自己的诵读认识体验感悟。这种活动,已经坚持十个月了,共“讲习”了近360章的内容。

我不再桎梏于对管理者的仰望和避之不及,开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管理者。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学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其实,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像极了自己心中那个优秀的自己,被管理者像极了自己心中那个需要完善提升的自己。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学会善待对方,帮助对方发现自身潜能,不断扬长避短,不就是提升自身生命价值吗?

《中国教师报》2019.5.15教师成长版发表。感谢叙事者的王维审老师和毕寒和姚淑君老师,感谢《中国教师报》编辑宋鸽主编!是他(她)们的发现激励,让这一篇文章出现了!

走向管理的光与影

 

赵成峰

 

 

 

 

    管理有光,是它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管理有影,是难以驾驭的窘境、失之偏颇的痛苦。

    走向管理,曾是我仰望且避之不及的。

    师范毕业后,十八九岁的我,刚参加教学工作就被安排做班主任。我渴望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但是明显能力不足。准确地说,我不善于管理别人,同时不善于管理自己。虽然自己性格随和与一般人无二,实际上骨子里却轻易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意见。第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不到一年我就不得不当了逃兵,成为一生留在心底的

    然而即使不做班主任,作为一名科任教师,组织教学、管理学生,也需要有管理技能和艺术。我靠拾人牙慧勉强度日,这个时候我对管理是有偏见的,直到没有管理能力的我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弄得一团糟。对子女的教育,与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的交流,让我感到处处捉襟见肘。我开始从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中寻找对症良方。

    从典籍中,我寻找到一些心灵自我安慰调节的良方,特别是《左传》《道德经》《论语》等,都给我很好的触动和启示。2007年,听了陶继新老师的报告《如何做一名幸福教育者》,陶继新用自身经历和采访的大量实例,讲述了经典文化对提升自身修养的作用,传播了经典文化在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意义。我从陶继新的报告中,看到了一缕曙光。

    之后坚持了13年的经典诵读,让我改变了内心。但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改善并不大,感觉两张皮2016年参加叙事者团队,学着撰写叙事教育文章,水平有限的我,相信勤能补拙,坚持每日一文。这个过程中,我关注并思考分析与学生交流互动中的得失,让教育教学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这时,我突然对管理产生了兴趣。那一年,我正好50周岁。

    50岁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对教学工作产生了抵触心理,对学校其他事务性管理工作也不感兴趣,我知道这是无能者的一种避之唯恐不及。坚持叙事教育写作几个月后,我开始改变对管理的看法,并渐渐懂得:管理技能艺术,用好了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有益的。我对教学实践管理有了一种期待——希望借助教学管理这个平台,积累更多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如今我担任两个班的地理教学,兼任学校图书借阅管理、教材作业本发放等工作。这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小事细节之管理,虽没有一定之规,但我都坚持不违背教育原则和学校管理制度这个根本。对一个细节和一件小事管理的完善提升,让我收获了作为一名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快乐。我不再桎梏于对管理者的仰望和避之不及,开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管理者,学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其实,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像极了自己心中那个优秀的自己,被管理者像极了自己心中那个需要完善提升的自己。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学会善待对方,帮助对方发现自身潜能,不断扬长避短,不就是提升自身生命价值吗?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