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12:走向管理的光与影(再改稿)
(2019-05-01 19:19:14)分类: 纸质媒体发表 |
NO.1512:走向管理的光与影(再改稿)
走向管理,曾是我仰望或避之不及的。
从1984年师范毕业后走向教学岗位,就与学生管理很难撇清。十八九岁不善于管理的我,靠“拾人牙慧”勉强应付,曾经的教育教学经历,也让我不断“清空”,我成了没有教育故事的教师。看到或听到同事们,侃侃而谈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常常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如果自己不是在教育管理中“麻杆打狼两头怕”,在管理上处处被动应付甚至当“逃兵”,应该也会有很多美好回忆的。
痛定思痛,我走上了漫漫经典诵读之路,希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适合我教育人生的管理之路。
十余年的经典诵读,我从一个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念头言行,变得乐于善于管理。随着天天坚持的教育叙事写作和叙事者共读,我把这种管理,千方百计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和细节中去。2016年1月25日以来,三年多时间,我天天坚持叙事教育写作,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相长”的素材,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魏书生老师,曾经说真正的教育,就是唤醒每个人心中那个最优秀的我对不优秀的我的约束管理。让自己心中那个优秀的自我,一直在心中或者在外界占有主导地位,那么自己就是自我约束管理的主人,乃至管理他人或一个团队的佼佼者。
一个人,沉浸在同一层面上的努力,不去主动挑战自己,就会停止不前。在我们学校里,坚持午自习值班的教师,我是年龄最大的,同时管理两个班同学的午自习秩序。每次都尽心竭力,每次值班后,都坚持午自习教育叙事写作,记录下管理中的得与失,并不断在学习实践中扬长避短。三年来,这样的记录有一百篇以上,让我在教学之外收获多多。这种管理,与单纯的课堂教学管理相得益彰。我这个非班主任教师,从这种实践活动中,更多了解并学会引导激励自己的学生。
有些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同学,还有个别比较随便的同学,他们成长动力不足,就激励他们参与自习秩序管理。他(她)们在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过程中,与教师产生心理定位互换。这种心理置换,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理置换。经过这种岗位训练,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得以提升。
午自习的时候,让那些特别“不安静”的同学,组成学科“兴趣”学习小组,离开安静的教室,在走廊一个不影响午自习纪律的地方,自由讨论或理解识记学科知识要点。他们互相做“师生”,达到了“教”“学”互促。让不爱交流,但爱钻研交流的同学,负责给爱说话不爱思考的同学提问题。让不爱说话的同学,变得能与同学大胆主动交流;也让随便说话的同学,变得有更多知识和文化内涵。
没有植根现实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解读,很难有教学活动中真正的渗透和传承。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自己的教育人生中扎根,我从2018年7月7日开始,每日坚持针对《论语》中一章(后来改为每日两章)的内容,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讲述自己的诵读认识体验感悟。这种活动,已经坚持十个月了,共“讲习”了近360章的内容。
我不再桎梏于对管理者的仰望和避之不及,开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管理者。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学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其实,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像极了自己心中那个优秀的自己,被管理者像极了自己心中那个需要完善提升的自己。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学会善待对方,帮助对方发现自身潜能,不断扬长避短,不就是提升自身生命价值吗?
《中国教师报》2019.5.15教师成长版发表。感谢叙事者的王维审老师和毕寒和姚淑君老师,感谢《中国教师报》编辑宋鸽主编!是他(她)们的发现激励,让这一篇文章出现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