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1510:走出两类学习“瓶颈”
“老师,给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同学继续加分吧!要不然,学习气氛不活跃。”徐文凯建议。
记得初一乃至初二上学期,他是最活跃的同学之一。
缜密的思维,敏锐的视觉,课堂上大胆提问质疑,活跃了气氛,而且引导同学们更好的观察思考,他也是得到日常行为习惯分最高的同学。像他这样的同学,还有几个如陈越洋、王浩然、李宗岩、卢延澎等,可以说他们几个将一个班的学习氛围烘托出来了。
如果时光倒流重来一次,我也会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会费大气力,在班级里培养这样的学生。暂时对这门学科产生不了浓厚兴趣的同学,在他们的带动下,也进入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很多同学质疑徐文凯同学,他得到的奖励分太容易里,是其他学科中没有的。我笑笑,我知道不仅是奖励他个人的,也是班集体学习的需要。
徐文凯的弱点,也是明显的,不喜欢背和写,虽然他的书法天分很高,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从临写楷书升格到临写行草,可以说在这些方面很有天赋。我多次与徐文凯谈过让他练好“背”“写”的功夫,但效果不明显。中国地理的学习,他的优势在下降,因为没有对一些基础问题的形象化的理解记忆表述,很难拓展提升。
女生在“背”“写”和形象记忆思维方面,是有优势的。但仅如此还是不够,还需要徐文凯式的联想想象和抽象思维参与其中。每个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成长过程中,是不平衡的,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常常站在某些教学领域的能力达成方面去思考问题,所以每个同学就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像贾颖倩同学,就是“背”“写”等形象思维的典型,思考找到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这方面则是比较薄弱的。给我的感觉是她努力后,就会成绩提高些,实际上就是靠“死记硬背”提高上去的,并非真的能力提升了。之后,她需要在其他功课上下功夫,稍微松懈一下,下次的成绩可能就低了。这种状况,几乎成了一种规律。
不管是徐文凯,还是贾颖倩,哪位同学的学习方法途径,都有需要自己克服的瓶颈。教师可以有侧重的予以指导,可是需要他(她)们自己努力,度过这种学习生活中的瓶颈期。关键是,学习热情兴趣要提升,很多地理问题,因为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没有太大的兴趣,再加上屡次努力学习效果得不到改善,常常气馁,这是学习最大的敌人。另外,青春期心理脆弱,不好意思提问,教师语言生硬,导致学生更不愿意与老师主动交流,学习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昨天下午,刘慧婷同学的一番话,让我一直在思考:“多提问贾颖倩同学,让她有思考会思考,不然她上课就提不起精神来。”我知道教师的督促,对学生的成长的重要。课堂40分钟的时间,我必须精心设计,不可能用到一个同学身上时间过多。如果过多关注一个同学,一定与激励引导多数同学有关。
教师面对这样的教学瓶颈,采取的办法,还是优秀生引导,即那些积极思考分析又能肯下功夫理解性记忆的同学,让他们“现身说法”(多收到表扬性评价)。对于不在状态的同学,则是进行“闪光点”挖掘培养,让他们找到自信长处,激发学习动力持之以恒,从而提升学习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