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管理的光与影(修改稿)

(2019-04-24 21:40:57)
分类: 纸质媒体发表

走向管理的光与影

走向管理,是我仰望和避之唯恐不及的


我出生在
1966年
1月,农历是1965年的最后一天。少年时期的我,被灌输不能随便说话,即使是真话。我是一个表达能力很差的人,何况还要婉转地说,记忆中童年中的我与“哑巴”无二,好在较好的读书学习机会让我并不太孤独。我对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管理,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因为家庭出身并不好,对此于我只是一种奢望。好在逆境中,也有一些正直智慧的管理者,不做“为虎作伥”者,默默对我们“网开一面”,对这样的管理者我是仰望的。


师范毕业后,十八九岁的我,一参加教学工作,就被安排做班主任。我渴望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但是明显能力不足。我是一个喜欢读书思考的人,对自己生活学习都懒得管理。准确地说,我不喜欢不善于管理别人,同时也不喜欢不善于管理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按部就班的管理自己,我知道自己虽然比较随和与一般人无二,实际上骨子里每个人都各有各的不同,我轻易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意见。第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不到一年不得不当了
“逃兵”,成了一生留在心底的“痛”!


作为一名教师,不做班主任,组织教学、课下管理学生,还是需要有些管理知识技能和艺术的。好在我靠
“拾人牙慧”勉强度日,这个时候我对管理是有偏见的。
直到没有管理能力的我,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弄得一团糟。对子女的教育管理、与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的交流,让我感到了处处捉襟见肘。这种“捉襟见肘”,让我感到良心上的不安。我开始从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文化中,寻找对治自身不足的良方。


我从典籍中,寻找了一些心灵自我安慰调节的良方,特别是《左传》《道德经》《论语》《圣经》等,都给我很好的触动和启示。这种行为,在同事中属于
“异类”,自己也有“狐疑”。2007年,听了陶继新老师的报告——《如何做一名幸福教育》。陶老师用自身实际和采访的大量实例,宣传了经典文化对提升自身修养的作用,宣传了经典文化在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意义。我从陶老师的报告中,看到了一缕曙光!


2003年起步的十三年的经典诵读,改变了内心,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改善并不大,感觉“知”与“行”是“两张皮”。2016年参加王维审老师的叙事者团队,学着撰写叙事教育文章,希望成为自我完善提升的台阶。水平有限的我,相信勤能补拙,坚持“每日一文”。这个过程中,我关注并思考分析与学生交流互动中的得失,让教育教学都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这个时候,我突然对“管理”产生了兴趣。那一年,我正好五十周岁。


五十岁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对教学一线工作产生了很强的抵触心理,对学校的其他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也不感兴趣,也是无能者的一种避之唯恐不及。坚持叙事教育写作几个月后,我开始改变对管理的抵触心理。几个月坚持教育叙事写作,让我懂得:管理之知识技能艺术,用好了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有益的。让我对教学实践管理有了一种期待
——希望借助教学管理这个平台,积累更多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我甚至担心,因为年龄大不再被安排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失去实践机会。这种有效“管理”,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自己人生的其他方面。


至今我担任两个初中班的地理教学,兼任学校图书借阅管理、教材作业本发放等工作。这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小事细节之管理,虽没一定之规,但都坚持不违背教育原则和学校管理制度这个根本。对一个细节和一件小事管理的完善提升,让我收获一名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快乐。在小事、细节的优化管理路上,我秉承努力争做
“做最优秀的自己”的人生格言,收获一缕缕温暖的阳光!

2019年5月15日《中国教师报》发表,删去了其中的第二自然段,使用了另一篇的开头和结尾。

附发表了的文章:

走向管理的光与影

 

赵成峰

 

 

 

 

    管理有光,是它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管理有影,是难以驾驭的窘境、失之偏颇的痛苦。

    走向管理,曾是我仰望且避之不及的。

    师范毕业后,十八九岁的我,刚参加教学工作就被安排做班主任。我渴望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但是明显能力不足。准确地说,我不善于管理别人,同时不善于管理自己。虽然自己性格随和与一般人无二,实际上骨子里却轻易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意见。第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不到一年我就不得不当了逃兵,成为一生留在心底的

    然而即使不做班主任,作为一名科任教师,组织教学、管理学生,也需要有管理技能和艺术。我靠拾人牙慧勉强度日,这个时候我对管理是有偏见的,直到没有管理能力的我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弄得一团糟。对子女的教育,与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的交流,让我感到处处捉襟见肘。我开始从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中寻找对症良方。

    从典籍中,我寻找到一些心灵自我安慰调节的良方,特别是《左传》《道德经》《论语》等,都给我很好的触动和启示。2007年,听了陶继新老师的报告《如何做一名幸福教育者》,陶继新用自身经历和采访的大量实例,讲述了经典文化对提升自身修养的作用,传播了经典文化在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意义。我从陶继新的报告中,看到了一缕曙光。

    之后坚持了13年的经典诵读,让我改变了内心。但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改善并不大,感觉两张皮2016年参加叙事者团队,学着撰写叙事教育文章,水平有限的我,相信勤能补拙,坚持每日一文。这个过程中,我关注并思考分析与学生交流互动中的得失,让教育教学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这时,我突然对管理产生了兴趣。那一年,我正好50周岁。

    50岁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对教学工作产生了抵触心理,对学校其他事务性管理工作也不感兴趣,我知道这是无能者的一种避之唯恐不及。坚持叙事教育写作几个月后,我开始改变对管理的看法,并渐渐懂得:管理技能艺术,用好了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有益的。我对教学实践管理有了一种期待——希望借助教学管理这个平台,积累更多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如今我担任两个班的地理教学,兼任学校图书借阅管理、教材作业本发放等工作。这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小事细节之管理,虽没有一定之规,但我都坚持不违背教育原则和学校管理制度这个根本。对一个细节和一件小事管理的完善提升,让我收获了作为一名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快乐。我不再桎梏于对管理者的仰望和避之不及,开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管理者,学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其实,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像极了自己心中那个优秀的自己,被管理者像极了自己心中那个需要完善提升的自己。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学会善待对方,帮助对方发现自身潜能,不断扬长避短,不就是提升自身生命价值吗?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