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1491:“五四”青年话“讲习”
(2019-04-11 17:09:5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1491:“五四”青年话“讲习”
笔者今年五十四岁了,却有一颗年轻的人。学着一位同龄网友的自我调侃,也称自己“五四”青年。
其实,每个人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面前。作为五十四岁的我,非常明显得感受到这一点。更好的成长,就是我们每个人心底的渴望,我尤为如此。
每天“讲习”《论语》,让我找到了“五四”青年成长中的感觉。
上午“功课”之一
每天早晨,我都在重复着一个雷打不动的功课。到没有人办公的小图书室里,录下我对两章《论语》的“讲习”。
这是坚持“讲习”《论语》九个月来的一幕。前面的八个月,是每天“讲习”一章。为了这一章,能讲好,我非常努力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积淀着这十分钟“讲习”的人生底蕴。当然,我也从这种“讲习”中,汲取一种新一天的正能量。
前八个月中,我常常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讲习”的,因为晚上自由支配的时间特别充裕。可是由于晚上讲习在十点以后,比较疲惫,常常是说了上句就很难想起下句。刚吃过晚饭后的时间,我想用来练习毛笔字或练习绘画。这个时候,大脑思维能力也弱,气血在胃部。进行一些简单的模仿,比如临帖和比着画画(或创作画)。
“讲习”《论语》缘由
2017年暑假,参加正觉寺夏令营禅修班,很是难忘。2018年想去,但是时间不允许,而且学习的内容也差不多。我没有机会频繁亲近一个文化圣地,希望把自己变成一块“文化乐土”!
觉得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自己不仅仅要做一个学生,很多时候也要学着做一个传承者,这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有好处。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创作《论语》绘本,走出了失去母亲(疼爱他的母亲因癌症去世)的痛苦。其实,自己心中也有许多羁绊自己的“鄙陋”,自己又是一名教师,可以利用自己讲解文本的特长,让自己的人文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
自己曾经背过《论语》,曾经数十次的抄读《论语》。《论语》中的内容,不断改善提升着自己的情绪念头言行。我很想与大家分享这种快乐,也就有“讲习”《论语》的激情。我曾经写下过关于《论语》的十多万字的文字,而且《论语》正在逐渐融入到我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讲习”《论语》可以言之有物。自己除了上课与学生交流之外,真的少言寡语,通过“讲习”《论语》,可以大大提高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升我的语言文化层次。我正在千方百计,努力做着将《论语》文化精髓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的事情,也比较符合我的这个长远计划。
“讲习”也是“创作”
这种“讲习”,已经不是简单的解读,更多融入了一些自身生命的独特体验。从2003年,买到《论语》开始细读,到今天已经有十六年了。虽然这期间,我读了很多书,大概有六七十本吧,《论语》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框架,却让我永远“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我读的书越多,对《论语》的理解越深入越拓展,我不敢说自己可以由此穿越到五千年前的人类文明,不可以说我可以由此更好的比较《论语》和《圣经》各自引领的东西方文化,但是却极大的拓展了我对于文化的理解。
每次“讲习”,我常常把自己感动了。让自己汗颜,让自己警醒,让自己更好的看世界看社会看大自然看自己。“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个世界看个明明白白”。《论语》,不断用它其中各章的内容,给我调整观察这个世界的焦距和镜头,让我看到一个个可以更好成就自己和他人的征途——反求诸己!虽然《论语》没有更详尽的展开解说,但是对其他经典粗略疏通的我,可以明白一二。每天期待着这短短二十分钟的“讲习”,每天被“讲习”带来着一种正能量安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