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483:重新解读“背诵”和“理解”

(2019-04-03 17:31:21)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483:重新解读“背诵”和“理解”

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理解是智慧者的所为,死记硬背是愚钝者的做法。

作为一名《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师,很多地方的教学活动,都是简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只是一个“向导”,“记住”了能够自己分析判断表述了,才是真正的“会学”和“学会”!

现在我明白了,教师的讲,应该为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和表述服务。

为了弥补前段时间的失误,我专门给学生整理了一个识记内容提纲,让学生可以有时间的话反复看。

通过抽查,那些记住快的同学,也是理解比较到位的。那些没有记住的,也是理解不到位。理解不到位怎么办?《世界地理》中如地图经纬网等,只有通过反复看例题去熟悉思路抓住特征去理解,理解了就是万事大吉,这部分内容算是学习过关了。

《中国地理》的特点是,关键是理解基础上自己的表述,这种表述可能换一个地区,但是表述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是被反复灵活应用的。成绩较差的同学,就是在这种“下功夫”记忆上偷了懒,导致自己“理解”能力跟不上。课堂上,看似“理解”,实际上是老师做了大量的记忆上的“铺垫”。这也是我觉得《中国地理》课上得吃力的原因,本来一说就可以过去的,需要做过多的铺垫。这种铺垫占得时间阅读,学生课堂上理解基础上的巩固时间越少,也就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

遏制这种恶性循环的方式和途径:一是,教师讲的少一点;学生背诵默写得多一点。

可能学生也存在轻视背诵的心态,实际上,真正能快速的识记的人都是理解能力非常强的人。苏东坡年轻的时候,背过《四书五经》中很多文章。古今中外的文化大家,甚至大科学家,都是头脑中背过了很多文章典籍或思维模式导图的人。

为了转变轻视背诵的观念,要给背得快灵活应用得好的同学,带上“光荣花”。前面带上“光荣花”的,有自习值班的同学,有助人为乐的同学,有提问质疑的同学,接下来隆重推出的就是背得快用得活的同学了。

就拿自己而言,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头脑中背过了一些经典,儒家道家周易方面的和佛文化方面的,这种反复的诵读,让自己的心灵思维语言和行为,反复受到一种高雅文化的浸染,一点点一步步完善提升着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管是苏轼这样的大文学家,还是杨振宁这样的大科学家,都得益于大量的“背诵”。“外卖小哥”的诵读诗词成才,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背诵”就是能力的一个好榜样。

做为一名中小学生,首先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入手,扎实用好“背诵”和“理解”这两条腿,走在自我完善提升综合素质的路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