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69:教学相长之胡敬旻篇
(2019-03-22 10:14:00)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469:教学相长之胡敬旻篇
五十岁以后的我,几乎每堂课或者课下的交流,都是我向学生学习的机会。
能够体验感悟到得多,真正能写下来的不及十分之一。
陪练
课外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看到胡敬旻和赵翘楚两位同学在那里打乒乓球。
“老师,你来打吧!”赵翘楚说着,我看她是一个左撇子,打得不是很熟练,但明显比胡敬旻好多了。以前,我在小学学校联赛中可是获得冠军的,眼睛自然很“毒”。
“我的眼睛看不准了,以前可是球迷,看你们打吧。”
胡敬旻同学,右手拿球拍,用左手把球往案子上一碰,乒乓球调到对方案子上了。我说:“这样发球不得分啊!”
“我学过!”胡敬旻说,接着把球垂直甩在球桌上,在用球拍将球往上一抛,球沿着弧线过去了。乒乓球到了对方的边缘,不规则碰撞,导致赵翘楚没有接住。
“这样的球,真是出奇制胜!”我想起了小时候,这样的情况常常让自己很开心。
接下来,胡敬旻又用左手发球。
“这样发球不得分!”我重复一遍,觉得两人应该有规则意识。
放学铃声响了,两个人就像是听到了防空警报一般,迅速撤了,临走朝我摆手“老师再见!”
我站在那里,有点发呆。熟悉练球状况的我知道,胡敬旻“不得分”的发球,更有利于赵翘楚练球。
助人为乐,需要一定的能力,并不是需要你有多么高大上的能力,它是一种朝向美好和智慧的努力。
一字师
最先认识胡敬旻,源于一次教我认字。
名字和人对上号了,但名单上“胡敬旻”三个字中最后一字不知道怎么读。我找到这个同学,很内秀的女生,个字不太高。
我指着名单上的字:“请问,这个字怎么读?”
“min”三声的声调也很准,非常认真负责的样子,像极了一个“小”老师。
“谢谢你!我的‘一字师’。”不知道怎么,觉得挺有缘。
作为一名教师,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有些第六感觉还是很好的。这是一个很让自己省心的学生,是我教学活动中的好助手之一。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是我师,我是学生友”,不管是孔子的话,还是魏书生老师的座右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都深深体验感悟到了。
开学第一课,我与学生见面的第一课这样说:我引导激励同学们学习地理知识技能,养成良好好习惯,也请同学们让我学习你们身上的美好品行:自信自律助人,心存感念,善于担责!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倚老卖老”地教了两三界学生,效果比较好,就这样“坚持”下来了。这种师生互助理念和认真践行,让我对教学活动充满期待,也收获了辛勤付出后的惊喜。
弥补不足——话唠
在师生互助系列活动中,我搞了一个《我的目标,我来实现》师生文本互动。其中涉及每个人的梦想或追求目标,涉及自己学习劳动自律助人锻炼乐观等多个纬度的自我评价,涉及自己需要改掉的不足。
虽然只是一个朝向,只是一个初步的努力,自己很重视,把它当成新学期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心中明白,了解学生是一个契机,真正的意义是完善提升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即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
当我看到胡敬旻同学,写下自己需要纠正的不足“话唠”二字时,心中怦然一动:新学起来,自己对学生的状态了解不到位不及时,说的一些话常常是老调重弹隔靴搔痒。真正需要改掉“话唠”毛病的是我,不是胡敬旻同学。
看了胡敬旻同学的人生目标,就是做数学老师。数学张老师老师(胡敬旻的班主任也是我们原先的级部主任)讲的课,不仅学生学习成绩高,而且学生乐学。张老师言简意赅,有温度,有力度,也有趣有意义。我想学习,只是觉得无从入手。
胡敬旻同学很少说话。
“讷于言,敏于行”,“斯人不言,言必有中”。孔子的这些话,用在胡敬旻身上,也算是比较恰当的。
同事和同学身上,有许多很好的操守,是我可以学习而且是学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