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67:新教育日志诞生记
(2019-03-20 17:12:0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467:新教育日志诞生记
陪伴2017级1、2班的同学一起学习地理,已经快两年了。从逐渐适应到顺手,到现在却觉得有些不适应了。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同学们变了不少,我却没有跟上,应该是根本原因。于是策划了《我的目标,我来实现》活动,介绍自己的目标理想,评价自己在劳动和学习、助人为乐和自我约束、体育锻炼和乐观程度等三个方面六个维度的内容,同时写出自己可以改掉的不足。
看着同学们的文字,感觉每个人的自我评价、目标和可以改掉的不足,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实在贴切,感到了这次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了这个,我的教育教学思路,更加贴近学生的内心和学习生活实际。两个班,共七十多个同学,他们各自的状况异彩纷呈,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教育信息挺多,让我记下来真的不容易。这个鲜活的成长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利用起来,就成了过眼云烟,也枉费了自己和学生的一番心血。
从寒假后开学初的关于学生管理的寻寻觅觅,到3月7日形成以告同学们一封信形式的千字文,到今天的教育日志形成,业余时间常常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用尽心力。翻开开学以来的教育随笔,可以看到这段心路历程。
今天,到超市要了两本日记本。分班级建立起两本教育日志:2017级1班教育日志和2017级2班教育日志。看到两本日志诞生,想到这也是一种缘分。记得刚接触这些同学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老师有一个愿望,就是写下同学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近两年来,写了七八个同学的成长故事,涉及到的同学也有十几个。明显看出关注面较窄,对全体同学的了解有待深入。现在课上忙于教学互动。课下也是师生各忙各的,没有了初一时交流互动多。那时常有几个同学围着我转,所以同学们的心态和学习状况也了解得多。
同学们对《我的目标,我来实现》的文字回应,也是比较审慎的。有几个同学明确表示,到周末回去考虑好了再填写。与家长和同学交流过,那是明显的。我也用课上时间和自习值班时间,向同学们反复阐释了上交这个文本的意义——帮助老师了解你的梦想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状况。这种文本的回馈,也就更多了些“干货”!
曾经想象着,将同学们的人生目标、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约束内容,制作成一个大的镜框,让同学们相互了解,时刻提醒自己和同学。一者这样费事,成本高,这种信息针对我和我的学科比较明显,挂在教室里有些不合适。这里面蕴含着许多教育契机,不是教育成果,也不是纯粹的成长目标和措施(只是学生认真幼稚的一种自我认知约束),广而告之也不合适。
《我的目标,我来实现》,应该有个升级版(看了群里的“建湖一老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很受启发)。这个“升级版”,就应该是我时刻可以一目了然的教育日志的形成。这些素材,就是我教育日志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虽然就是十几个几十个字或一些评价用的字母——ABCD,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合格和接近合格,但这是最真挚的自我评价,也是师生间的“契约”。
我用了“契约”这个词,就是为了弥补传统优秀文化的不足,用这种更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协商方式。这里面有一种民主,也有一种感恩和担责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帮助任何一个愿意成长的人,但是无法帮助“沉睡”不醒的人,也无法帮助“装睡”的人。
自信自律助人,学会感念,勇于担责,是我与同学们共同的座右铭。
有了这个文本,课堂文化制度管理,也就与自我管理开始更有效沟通。
接下来,我就在每位同学成长专页上,撰写同学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有成长进步的,也有“旁逸斜出”时善意的提醒和及时的教育“惩戒”——扣分!虽然,扣分似乎不痛不痒,但是在心存感念的师生心中,这种扣分却有千钧之重——因为其中包括师生相互督促帮助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