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451:深根固柢,扶正祛邪

(2019-03-06 08:22:41)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451:深根固柢,扶正祛邪

——看到学生“不如意”状态怎么办

看到学生“不如意”举动您怎么办?如上课随便说话、看《情感读本》、打瞌睡、歪头或心不在焉等。

笔者遇到类似状况,不由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并写了相关的叙事教育“每日一文”,不管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升组织管理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阅读这些教育随笔,可以更好地给自己和学生“把脉”,可以更好地“开方抓药”促进敩学相长!

“恐惧”探源

我采取的措施,以前都是“指责”或“罚站”。

较好的情况是,学生服从,被“罚站”,以后不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并没有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大概是为了不被“罚站”所以不做那些“出格”的事情了。

不好的状况是学生出现过激行为,甩书本等发泄,或者嘴里不干净地说着怨恨或其他难听的话。

面对这种情况,不管不行。课堂成了大集市,怎么都行,没有了“规矩”,学生也就受不到正面的引导激励。管呢?自己麻杆打狼两头怕,过度的恐惧中根本没有什么教育机智可言,学生早就会想到的“处理”方式,就像是一块发霉的擦脸布,让人恶心厌恶嫌弃!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怕相对落后的学生,犯了错误不改,而且担心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犯错,因为这样会导致整个学习团队整体“滑坡”现象。

立己达人

通过学习笔者明白这个道理:中小学生,就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的未成年人。

有了这种理念,我邀请学生做我的助手。师生角色互换,共情意识诞生。帮助教师,或帮教师纠错,或提出管理方面的可行有效建议。助人者的付出,得到的是N倍的汇报,不仅全班同学受益,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自己。“日行一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日行一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学生出现“不如意”的状态,就是在发一种信号——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助了。

如何帮助才有效呢?我聘请学生加入学科教学助教团队:除了以上纠错和可行有效管理建议之外,布置作业、检查完成情况、帮助学生讲题、帮助维护课堂自习纪律,帮助老师出主意——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先后帮助哪些同学和怎么帮。

同学们朝夕相处,可以“一招”用在点子上。教育虽然不能一劳永逸,但是教育管理有效才是硬道理!

对积极参与助学团队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分(1-5分)。习惯中,不管学生还是家长教师,都比较看重教学成绩分数。通过重视日常行为习惯分,引导学生重视自己品德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同学的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身心中萌生的团队精神(助人)能力(助人能力和参与管理的能力),都是综合素质中可贵的核心素养。

因材施教扶正祛邪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中的反常,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情怀和应变能力。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如意”,通过“望闻问切”“开放抓药”“对症治疗”,及时给予认知结构、人文理念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激励引导。

一个同学,娇生惯养缺乏感念。简单说教指责无济于事,笔者给这位同学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千方百计想办法,为养育自己的父母“送温暖”——或帮家长倒一杯温开水,或者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家务劳动。

许多天以后,我问他完成了没有。他诚实告诉我“没有完成”!我说:“大概是家长不想让你做这些事情吧!你想出办法做到了,家长嘴上说不用你做心里一定高兴。你用自己的智慧,试试看!”

后来,这位课前课上课下一有空就想着“整”出点事来的同学,竟然主动帮同学发作业本。虽然他咋咋呼呼,扔的作业本差点打到同学头有时也掉到地上,但是我适当表扬了他的进步,给他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比如发作业时走到同学跟前,尽量展示自己对同学的尊重和绅士风度。

一位学生,学习不在状态,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情感读本》。鉴于以前的教训,我没有武断地没收书、扔掉或撕掉书,而是悄悄问:“怎么,心中有个‘捣蛋鬼’让‘积极上进的你’无法安心学习?”那个同学轻轻点了点头。我继续说:“你做好那个‘捣蛋鬼’的工作,让它支持‘积极上进的你’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后来,这两个同学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可喜的进步。

一次次成功案例的记录,让笔者遇到类似的学生,不是着急上火“恐惧”,而是想尽一切办法,通过着急观察和借助其他老师、同学或家长了解,找出学生身上长处或闪光点,帮他树立“自信自律助人感念担责”意识和行为习惯,利用一切机会,引导激励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健康快乐每一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