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1432:读写前行,遇见美好
记得十几年前诵读经典,如《道德经》《论语》《金刚经》等,只是一种久违了的舒畅感。那个时候,我希望周围的每个人,也像我一样捧读经典,也得到一种这种奇妙的感觉。可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像我这样去做。这我理解,如果将时光向前推进几年或十几年,我也会抵触这种做法的。
别人看我推介的目光,怪怪的,似乎是我这个人很怪,我说的话和做的事情很怪。后来,在《道德经》中我找到答案:“上士闻道,谨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这种诵读的同行者非常少,我从网络上找到几个,我从书本中找到几个,我把他们引为知己。“德不孤,必有邻”!
听了陶继新老师关于诵读经典的报告以后,也学着像他一样到处说诵读经典的好处。可是觉得,陶老师说出来,众人受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大,同样的话从自己嘴里说出来,就变得轻飘飘的。即使复述陶老师的原话,这种话语的力度和智慧,也都打了折扣似的。一位前辈告诉我们:等经典诵读把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时,才更有说服力。于是,我与同样喜欢诵读经典的同事们,有了甘愿做十年冷板凳的坚守。
诵读经典,产生的心动和行动,每天都在发生着。这种微乎其微的变化,在慢慢改善提升着我的心态境界和言行质量。我不再有告诉被人的冲动,而是静静观察和欣赏着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这种孤芳自赏,让我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每天都在看着一个新我的诞生,每天都在观赏者生命细微处的化蛹成蝶。直到身边的亲朋好友,告诉我:我看到你可喜的变化!从眼神表情到言行,你与以前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那么偏执而多了一份温度和平和。
那个时候,我终于明白:这种向善向上的变化,就是在努力做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自己。我不再局限阅读的具体内容,虽然仍然偏爱那些千百年流传的经典,把诵读与做人做事的完善提升结合起来,把读书的目的界定为做最好的自己。我与同事这样讲,与同学这样讲,读书与做更好的自己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过程。那些拿着一本书妆模作样的人,读书且懈怠的人,常常得到我善意的提醒或警告!
我兼任学校图书管理员,每一级新生入校,我都与班级图书管理员们做一些类似的阅读交流。三四年时间过去了,我看到了更多积极借阅图书努力主动成长的同学。也发现他们身上这样那样的不足,在交流读书话题中,让他们更好的认识评价自己,并在实际行动中真正的扬长避短,一直挂在嘴边共勉的话,就是“学最好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
2007年听陶继新老师关于诵读经典的报告时,我就暗下决心,将来有一天,我像陶老师那样给老师们做关于诵读经典的报告。这样的机会,在参加叙事者读写团队之后来临了,2017年2月25日,我通过网络做了《论语别裁》诵读汇报。在汇报中,我掏心掏肺讲了诵读并践行经典具体事例,向老师们汇报了自己的人生因为诵读经典带来的种种变化。
为了那次汇报,我准备了大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修改稿子达到十次。我汇报的水平虽然不高,但是我精心准备的,可以说是准备了十年。那次,有叙事者团队78名教师参与。不仅如此,学校的同事也帮着我修改稿件,妻帮我准备电脑音响和连线。王维审老师、闫凡伟老师、寇介芳老师等,多次给予我鼓励和支持。还有很多老师,留给我的那份感动,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
我感谢支持鼓励我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他们一个表情,一句暖心的话,一种默默的行动上的支持,一种中肯的建议意见,一种举手之劳的帮助,一种质朴平实的关心爱护帮助,让我努力前行中如沐春风。在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收获了同学们一个个成长中的小故事,也收获了对“自信自律助人感念担责”的唤醒和坚守。
读写前行中,我真正明白: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