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33:人生价值提升那些事
(2019-02-22 22:18:3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433:人生价值提升那些事
听说一个上海人,夫妻两个月薪都在万元以上,上幼儿园的孩子一个月花销就在万元以上,相当于一个人工资收入的全部。可谓“父(母)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有一个逻辑,就是现在的孩子是家庭条件越优越,受到的教育越好,所以过去穷人家的孩子“穷则思变变则通”受到了质疑。
一味追求富贵,往往会将人导入一种误区。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我们换一种说法,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则是比较准确体现了教育的意义。为什么家庭经济不好的家庭,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受到制约呢?首先,是人们常常与人生价值与物质财富的获得画上一个等号。其次,就是自身的修养偏离了提升人生价值的正道。
这里显示一个问题,就是一般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教育质量不高。最近在读《论语》,常常用传统文化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世道好的时候,经济不好,暗含着自己的修行中存在这样那样的欠缺,或者自己对物欲没有过高要求。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无道,富贵,耻;天下有道,贫穷,耻!”一般情况下,人生价值足够大的人,获得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几率更高。孔子的话,也是激励每个人都要学会发奋图强。
自己不是属于富贵者,心中凄惶惭愧,因为自己学业不精德行有亏欠所致。一个自己不够富贵的人,硬要让儿女在儿女没有足够努力付出的情况下,享受富贵家庭的生活,对自己和儿女都是一种伤害。说的明确一点,儿女已经被自己非正确的下意识引导着走了下坡路——没有对父母辛劳的感念,没有对自己成长环境的正视和发奋图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一,是“安贫乐道”!其中最突出的典型,是孔颜乐处。不管是怎么样的境界,孔子和颜回都能坦然接受。为什么呢?他们心中激荡着的是天下的大道。他们不是故作清高,不去追求富贵的生活,而是坦然面对正视自己的现实,每天在自身修行和做人做事上,天天进步一点点,积善成多。他们懂得:日行一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日行一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日行一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从身边容易的事情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是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别看这些小事容易事,能够坚持下来做好做到极致,就是一种大智慧大能力。古今中外,在各个行业或企业上的精英,都是经历过这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道德经》中,讲的非常深刻:“圣人,为大乎细,图难于易”。
作为父母,自己过着一种贫穷节俭勤奋的日子,儿女也应该如此,除非他们自己有德行赢得超越父母的富贵。有人说,人家的儿女如何如何富贵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虚荣。你自己都做不到的,怎么期盼儿女一定做到呢?当然,做父母的没有期盼,做儿女的已经做到了这是值得祝贺的!
安贫乐道,不是人的一种天性,而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怎么学习呢?一部《论语》,讲了许多修行的原则方式方法和途径。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中,就渗透了这样一种思想,就是从父母身上或亲近的人身上传承优秀传统美德。父母身上的美德在自己身上丢失了,别人那里的美德没有在自己言行中扎根开花结果,就等于儿女连父母德行都不如,如何追求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呢?
在人们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富贵和贫穷不会在短期内消灭。古圣先贤实际上,已经给我指出了一种康庄大道:“富贵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富贵如浮云”!如果自己贫穷,或者自己的儿女贫穷,不是从德行上提高认识觉悟自我完善提升,而是在浮云一般的富贵贫穷中患得患失,要想自己或者儿女有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那则是缘木求鱼!
追求富贵,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的也比较接地气,现在的人真正做到了,也会得着富贵。
《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子张学干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求富贵)。孔子这样回答他的,多听多看,符合正道的话就说,不符合的不说,符合正道的行为去做,不符合正道的不要去做。现在想想,自己的贫穷和儿女的贫穷,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不该说的话说了,该说的话没有说或没有说好;不该做的事情做了,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或没有做好!
那么什么是符合正道的言行?这就需要知识、见识、常识、赏识。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训练自己的能力,说好该说的话做好该做的事呢?这就需要自己的定力智慧,需要相应的胆识、意志品质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