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60:面对课堂上的遗憾
(2018-12-25 13:47:4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360:面对课堂上的遗憾
下午第四节,二十分钟,常常是我心中的痛。
原因在我,我太喜欢学生在我掌控之中。两个班同时看自习,我看学生不是很在状态。我想自己的很在状态,应该是看书思考或背诵或做题,总有些学生在那里随便说话或戳弄别人。
怎样教,才能让学生达到离开老师监管,也同样积极主动学习呢?
首先是教学生做人。上次上合堂的时候,有同学去晚了。我说迟到了,这次就注意了。老是让二班的同学来一班上合堂,有利是习惯,不利是感觉不平等。一个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来,自己主动站在那里反思。我表扬这样的同学,下节课和大下节课,都有学生这样做。不是这样站一站就学好了,而是让学生有一种担责意识,没有学会不是轻易放过,是很难吗?还是自己不用功。如果很难力所不能及,那么不用内疚。如果是自己没有尽力,反思一下则是好的。
其次是教思路。在指导学生做练习题的时候,如果仅仅是统一了答案,没有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联系,没有举一反三,我就觉得这种精讲点拨是一种失败。
看出某些题中的这种教育资源,并让学生反复练习达成一种技能或习惯,则需要大量认真的备课。这种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而且是备学生。
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死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备学生有时让我应接不暇。这种叙事写作,大多围绕着教学来写,大概成了所谓的叙事教学了。这种叙事教学写作,大概有助于我及时掌握教学状态现状,更加正确艺术应对这种这种现状。
再次,主动调整完善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从教师方面找原因。
仔细想,即使单独给一个班上课,也是有遗憾的。或育人方面的,或教学方面的,当然两者不是分的那么清楚,总是有机结合在一起。
那节课不理想,我反思是不是我写了几天叙事文章的缘故。如果不写那些叙事文章,我总是心里空大落的,也就是不在状态。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个教师不仅要熟悉本门学科的知识技能,精神生活还要丰盈灵动。我的叙事写作,只是想平平实实的面对自己和学生而已。我在一次次码字中,找到自己精神文化和知识技能传授中的最佳状态。
从学生方面找原因。
学生为什么在离开了教师的监管就随便多了呢?
那是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是对于所学的内容没有足够投入的兴趣和专注度。这又是一个教学上的问题,如果教师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起来了,那么自习课上也就好上了。这是一个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东西,兴趣培养只是露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
一个学生的进步,受到几十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进步的学生都有安全感,人身的安全,生活学习进步的安全。其次进步的学生都有一种情感的归宿,他这样学习对于他而言,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感到亲切的。再次是有一种成就感,这种努力,让他看到自己的成长进步。最后一点,就是在这种点滴进步中,他常常有一种愉悦的体验。
要达到以上四种认真学习的必备条件,需要学校班集体和家庭等的齐心协力,需要学生没有身体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四种状态被破坏,可能因为一件小事或者细节,也可能因为学生本人身心情绪变化,或受教师或家长情绪变化的影响。
教书育人看似平凡小事,却时时处处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不管是应对几十个学生的这种动态变化,还是应对自己身心情绪念头言行变化,都是需要全力以赴,需要用智慧也要用心血。
为了不至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教师培养班干部,建立助学团队,由课代表班干部和小组长等学习骨干组成,建立班集体和某门学科的课内外文化制度。
建立这一系列的文化制度,就是通过这种制度文化团队保障,让成长环境变得最优化,让成长环境中的负面影响降低到一种最低限度。
学生就是在犯错在中成长起来的,那些不犯错的同学,只是被我们恰好忽略了而已。作为教师也不是不犯错的圣贤,何况成长中的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