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1361:一节二十分钟的合堂
昨天,给两个班合堂上二十分钟自习课,较为轻松上完了,却总觉得哪个地方不对劲。
后来想,不对劲的地方有二,都是“见缝插针”(充分利用学生时间)惹的祸。
一者,我提前到了7.1班的教室,7.2班的同学还没有来,于是让学生熟悉两条铁路线:宝成成昆线和京沪线,熟悉铁路线上的省会城市和交通枢纽,进一步说出两条铁路线经过的省区和主要地形区名称或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7.2班同学已经熟悉了这些内容,但是7.2班比7.1班总体进度要慢些。
可能因为记性不好,因为课堂效率等情况,两个班的进度就这样犬牙交错着。
二者,纪律较好,显得较为沉闷。最后一节课了,经过十几分钟就放学,这也是常态。学生在教室里的密度大了一倍,自然与教师眼神交流少了。可是,有个好处,就是一下就完成了两个班的教学作业的统一,的确减轻了我不少工作量。
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比较有趣。或者是南北对称,或者是中间“开花”,后面的同学比较沉默,我调侃了一下,有同学就举手了。
举一反三,也做得到位:复习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也顺带复习了地形类型的种类,因为这个问题与土地利用类型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就放在一起复习了。
可喜的是,有的同学画了家乡土地资源利用类型比例图。我看到了,就在我跟前,我提出了表扬。因为我手头没有相关资料,自己也没有画,不知学生怎么画的,的确体会到“弟子不必不如师”!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连线,让学生分别说出四种常见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土地污染,乱占耕地,乱砍乱伐(或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等。乱砍乱伐主要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上,乱砍乱伐和过度放牧在长江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和黄河上游内蒙古高原。(这一部分内容,没有落实到区域,只是让学生说出了土地利用中的四种问题名称)
在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上,学生看图判断是东南多西北少,自己没有按照后面的参考答案去卡学生。这种做法,就是保持教学上的正确引导,让学生通过看图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学会表述。
接下来统一另一处作业,干旱严重的地区,只有少数学生写成了西北地区,这是没有认真看图靠背诵的缘故。原因,也是大多正确。这少数学生,就包括王佳栋等比较好的同学,必须引起注意。
泥石流来了,怎么躲避,存在一个表述问题,其主要内容:就是沿着垂直于泥石流方向向高处跑。
三者,快下课了,还有三五分钟,统一关于两河流域的问题。只是强调了一个要点,就是凌汛发生时,一般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注意不要表述成了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下课铃响了,布置了下一次统一作业的内容,离开教室。
总觉得,最后一部分内容,相对突兀。我仔细看图,看相关的练习题,发现了关于中国河流三个不同方向的流向和主要地势特点,需要引导学生看河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流经的行政区域,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线。
一节课的结束,可能就意味着这就是下一节课的起点。等学生在这些学习训练中,逐渐孰能生巧自己能举一反三的时候,就是复习真正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