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23:在“浸润”和“分享”中助力成长
(2018-11-29 06:40:50)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323:在“浸润”和“分享”中助力成长
——我看教育格言征文
格言是什么?就是让自己“不出格”的语言,就是做人做事的规矩。
孔子曰:“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像孔子那样的圣哲,一直坚持学习和自我修养完善提升,到了古稀之年才觉得自己的情绪念头言行不用过多的思考斟酌,已经基本上合乎规矩了。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有约束我们言行的格言作为座右铭,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有一种教育格言,既适用于教师也适用于学生,师生在格言引领的文化制度下教学相长,岂不是一件美事!
写毛笔字的人,在临帖的时候,字帖上或者大仿纸上,有九宫格和米字格。看着这样的字帖,或者用这样的大仿纸临写毛笔字,写的字比较规矩。写字的人知道,不仅有字法也有章法,一个字不守规矩了,一篇中其他字也受到影响。
笔者最近三五年来,一直在努力探寻益于师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格言。
“自信自律助人感恩担责”,就是三五年来,自己坚持与学生“浸润”“分享”的教育格言。
自信
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很难成为优秀的自己,甚至会自暴自弃。世界上没有绝对自信的人,但我们可以千方百计创建我们的自信,从点点滴滴的感悟和努力成功中。
自律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自律可以说是一个人成功的保障!记得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要想成功,关键不是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而是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反求诸己,教会人们约束管理完善提升自己!笔者坚持每天学着撰写教育叙事日志的同时,每天用《论语》中的话语激励自己,学最好的他人做最优秀的自己。
助人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要自信自律,也离不开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一个人自身修养达到什么程度,就看他愿不愿意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到什么程度和什么状态。
一个人走得很快,一个团队才能走得更远!一个人只有融入团队,从他人和集体那里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不至于半途而废。工作事业学习如此,一个人的自我完善提升也如此!
感恩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很难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行境界!”
一个初一的同学在他的空间这样留言:“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笔者感觉到这个十一二岁孩子更懂事了,他的父亲跑长途运输,是跨国的那种,常常开着车到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搞运输。
担责
其实我们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不够美好,就是生活中缺少了这样负重前行的人。这些负重前行的人,懂得自己的天赋使命,所以历经艰难险阻他们都勇往直前或者咬牙坚持。实际上,不管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努力肩负起自己能够承担的那份责任,我们的人生路上就多了一个负重前行的人,就多了一份美好。
这种天赋使命,具体到每人身上变成了一种责任和目标。生活中的每个人,不管他处于一种怎样的位置,不管他的年龄性别乃至他的能力大小,都有适合他担当的责任目标。很多遗失了责任感和担当行为的人,就是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人的可悲,也是一种教育文化的悲凉。
同事曾经提到“某班学生欺负老师,不完成某个老师的作业!”有这种行为的学生,的确是成长路上的悲哀,当然也提醒作为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惩戒”!这种“惩戒”,就是让学生明辨是非,知道自己责任所在。“欺负”老师不写作业的同学,“欺”的是自己的初心,“负”的是自己的人生使命和价值!
你的作业能力可以有高低,完成情况可以有高下之别,但是不努力或者消极对待,这不是一种自私怯懦和愚昧又是什么呢?
三五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对照十字“格言”,分享自己和周围同学身上的微故事。分享做得好的,能激励自己和其他人的人和事;分享自己的,分享自己的“自信自律助人”等三个方面的优点的同时,也展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让同学们帮助改正并监督!
有人说“孩子的成长,是父亲身上1%的改善和提升!”作为一名教师,深切体验感悟到,自己的身体力行,对学生带来的正面引导和激励。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