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88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1271:调适教与学“三态”,事半功倍

(2018-10-26 13:37:15)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1271:调适教与学“三态”,事半功倍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吾不复也。

孔子分别用了愤、悱、返三个字,来表达这种学习情境;相对应的三种教的境界是启、发、举。

愤,就是让学生产生困惑,从而引发思考。所提出的的问题和知识背景,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

比如,大多数同学都喜欢旅游。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暑假中,到青岛海滩去旅游需要不需要准备雨具?如果夏天到地中海沿岸去旅游,需要带雨具吗?这样的问题,比较让学生产生思考的兴趣,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就比较容易调动起来。

到了这种境界,教师要启而不发。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要把握火候,要适当添加佐料和食品。处理好了,这个过程,就是学生长知识长本领提高素养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结合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生产实际,又要给学生提示一个大致的方向,这就是启。启,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激发学生思维潜能。有必要的话,要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大致明确的朝向,漫无边际的思考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旅游迷路了,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指南针等设备,请学生讲一讲如何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辨别方向,顺着有山谷的溪流是不是容易找到有人居住的地方(为什么)?这个时候,既要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思维短板“铺路搭桥”,让学生收获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研究的快乐。

悱,就是学生经过积极思维以后,产生了要表达的愿望,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述,或表述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这个时候,不要怕学生回答的“不靠谱”,只要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即使所陈述的答案似乎“南辕北辙”,教师要从肯定的角度出发予以引导鼓励。现在常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越是高年级,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越低,就是教师在“发”这个环节功夫没有做足!

学生表述自己的见解或想法,就是一个促进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肯定那些与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一致的回答,那么我们无意中起到了压制学生思维的态势!学生思维或者表述有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问题情境,或者进一步补充思维表述需要的知识背景,或者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师的态度是“发”,就不是压抑,就是激发引导的意思。如果教师的引导,达到了学生思维和表述双“发酵”的程度,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激发,那么这节课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境界。

教师的引导,要让学生尽最大限度发表自己的思维收获,等同学们的意见都表达差不多了。教师再做点拨,让同学们群策群力,将答案总结得既体现同学们集体思维智慧,又足够简洁完善。

返,就是一种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内化外显的过程。与学生“返”状态对应的就是教师的“举”,教师的“举”要有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不是同一思维层面上重复。如教学“地球的大小”一部分内容,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是需要识记的内容。、可以是理解和积极情感导向基础上的记忆,也可以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其教学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如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看似一个死记硬背的问题。一位地理老师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给地球母亲做一件衣服,最少需要多大的布料?”这里面不仅仅是一种死记硬背,而有一种情感的导向,有一种潜移默化思想文化教育。

同样是这种巩固记忆训练,可以用一种有思维能力培养伴随的方式来达成:

如下列哪些内容与地球大小无关:(1)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2)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3)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4)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教学倦怠的产生,多是教师提出问题,不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学生思路不入门,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积极热情参与度低,学习效果下降。学习效果差,教师就让学生多做题,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