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43:第一个课堂教学“启蒙老师”
(2018-10-08 11:10:2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243:第一个课堂教学“启蒙老师”
上世纪九十年代,昆仑中学的李忠汇老师,是我从事语文教学的启蒙老师。
我和李老师就住在四十亩地大小的昆仑中学的校园里,记得他当时担任中心学校的语文教研员,有时也在我们学校兼任毕业班的语文课。那时,我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不久。
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通过课本范文的解读,指导学生写作。李老师常常拿《白杨礼赞》一文举例,他讲了作者写作的顺序,由远到近,有树干到枝叶。联系指导学生作文,他就家门口的那株石榴树说起,从远观到近看,从石榴树的树干到枝叶,让我谈谈看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再写下来,就是最好的观察日记。
记得,他顺口说出一句“石榴花不害羞,从春一直开到秋!”实际上,这句话是对那株石榴树的真实写照。很多年的时间里,这株石榴树,只是开花不结果。开的花,层层叠叠,比一般的石榴花繁盛多了。也许由于一株树的功力,都集中在开花上了,年年都没有果实。后来,李老师走了。学校进行了改建,他家的平房清除了,家门口的石榴花树也挪到了学校的“植物园”里。不知怎么,石榴花树后来开得花没有以前的繁盛了,每年都在树上看到七上八下的石榴的果实。
与李老师交流的时光,成了我业余的一大享受。因为我喜欢读写,李老师是我的良师益友。李老师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也在这种交流中慢慢滋润着我的心田。这样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一次与李老师交流,五十多岁的李老师突然对这些话题失去了兴趣。几次那次,李老师很严肃的告诉我:“我年龄大了,精力不济,对于我们之间所谓的教学研究探讨失去了兴趣。只是觉得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等我退休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只需要一句话的评价,就心满意足了——李忠汇是一个好人!”
不觉时间又过去了二十几年,我也到了五十多岁了。对于所谓的教育教学研究失去了兴趣,所有的参赛评比讲课比赛,我都不愿意参加了。这种投入精力大,闯关冲刺环节多的事情,本来属于年轻人纵横驰骋的天地。我用有限的时间精力,关注着自己的课堂,关注着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努力完善提升着自己,虽然这种完善提升,微弱的几乎让人看不到,但是我仍然尽力而为。
我不是排斥这一切,因为精力和能力,让我只能做一个观众。欣赏,鉴赏,可能就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了。我想到了那株石榴树,想到繁华似锦的石榴树的年华。人的精力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做一种选择。
记得不再与我过多探讨教育教学方法的李老师,并没有缺席对我的关注。一次,我们在校园里偶遇。李老师驻足,嘱咐我:你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雕琢,需要在精湛上下功夫。
教育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和艺术的事情,关系到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之后的很多年里,我都在努力补齐自己的短板:从对于大量的古今中外经典的诵读,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行知合一,到课堂教学方面的种种努力,一路走来我感受到付出和汇报成正比这句名言。
我努力在打磨自己的课堂,也在努力打磨自己的人生!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真正的意义上的学生就是自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教育管理不好的话,怎么去教育管理别人呢?到现在我终于明白,李老师的说“做一个好人”,就是我心目中“学最优秀的他人做最优秀的自己”啊!
人生有种种的美好,也不免留下种种遗憾。努力前行,何曾敢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