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35:同学们“发现”了世界第二高峰
(2018-09-30 16:44:4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235:同学们“发现”了世界第二高峰
——我的“问题导学案”课堂花絮
“昆仑山在图上看上去,与喜马拉雅山脉一样,都是弧形山脉,老师却说它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呢?”课堂上,洋这样发问,有几个同学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感谢你发表自己认真读图,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按照约定,我给认真提问的同学加了日常行为习惯奖励分。
课下,我上网上搜了一下,终于找到了一种说法:山脉的走向是按照地表下的地质走向来确定的。于是,我对这一问题给学生做了有针对性的讲解——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老师,我知道了世界第二高峰,就是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几个学生拿着《中国地形图》提出这样一个“发现”。
“仅仅看一幅中国地形图不行,要看世界地图,而且是标有各地最高峰海拔的那种!”这种缜密的思路,学生听了还已经比较满意。
下课我上网查了一下,乔戈里峰当真是世界第二高峰如假包换。
同学们在自学中,“发现”了世界第二高峰!
丰子恺先生,在《我们这些大人》一书中,将孩子与日月星辰和艺术一样敬重是有道理的。
实际上,有了这个“问题导学案”,我的地理课成了一个学生“提问”“质疑”为主导的课堂。有些问题,是我在“问题导学案”上故意设置的“障碍”,也是学生知识技能提升的阶梯。
上课时间长了,容易从自己想当然的思路给学生讲,常常忽略了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内在规律。于是设了这样一个局——“问题导学案”,设立了一些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看图识记理解等多个方面的,学生觉得自己完成不了,或虽然有了一个答案自己不敢确定是否正确,或对于教材或教师现成的答案感到困惑,于是就有那么几个“大胆”的同学提出来。
我根据这些“提问”或“质疑”,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解答,直到学生满意为止。这样的课堂精讲点拨,就比较有的放矢。另外,学生利用“问题导学案”中,我有时间精力观察学生自学状况,充分认识“问题导学案”的长处和不足,在今后的过程中继续扬长避短。我用“问题导学案”的初衷,源于常常感到备课授课作业布置等三个方面,有很大盲目性,针对自己授课语言啰嗦容易偏离主题的毛病而设立的,现在却成了我的教学中的亮点。
习惯于我授课的洋等,还是渴望我回到以讲授为主的状态。那种讲授,师生有更多言语交流,这种交流中有着一种性格心灵的互动,但是我容易太多迁就学生,而忽略学习效率的提升,课堂质量往往难以保障,所以我千方百计将“问题导学案”做下去。学生努力一把,就会将这种学习方法坚持下去。
明白了问题导学案的这个特点,我特别主动学生自学状态中的师生互动,多多发现并表扬学生的点滴努力进步的表现:表扬课代表助理的组织教学,表扬墙壁上玻璃镜框掉到地上摔碎后主动清理的禹,表扬那些在学习悄悄指点帮助同学的优秀生,表扬那些成绩不理想但是已经尽力的同学,表扬那些进步大的同学,表扬同学们在学习中的点滴“发现”。
“老师,我发现广东省南部有些图上用虚线廓出了一部分。”涵这样告诉我她的发现。“是啊,那里有两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等,都有可能这样处理——用虚线标出它们的轮廓。谢谢你看图的认真仔细!”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就是从这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开始的。
浩同学又提问:“冈底斯上属于喜马拉雅山脉吗?”我心里有些忐忑:“可以说属于,大致而言。具体而言,不是同一列山脉。如我们昆仑地区的山脉,大奎上附近,可以说都属于大奎山山脉,但是如果具体而言,附近还有一些小山如青龙山自成山脉为青龙山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