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97:“第一课”的恐慌这样消逝
(2018-09-06 13:07:2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197:“第一课”的恐慌这样消逝
上第一节课的惶恐,随着第一节新课的结束和接下来的疲惫,就这样过去了,在接下来的上课的惶恐,那不属于上第一节课的了。
昨天下午,心中没有底气的我,我录制了一下自己授课内容的大概。我反复听,觉得就像是一个无聊的人,在那里使劲与人聊天。假期刚过的不适,还没有完全褪去。虽然自己在假期“汇报”自己诵读《论语》体验感悟并录音,一直坚持了整个假期,每天都讲十分钟以上。
《论语》每章的体验和感悟,属于人文范畴,与学科教学有区别。其科学性和技术性的转化,没有学科教学的多,虽然它以人文精神文化见长。毕竟,分享是一个人的诉说,教学则是师生的互动,包括思想情感和思维力方面的。
我感到不满意,到了晚饭后,妻子与我聊天的时候,我还是显然不礼貌地将手机贴在耳边一边听一边琢磨。妻子看出不对劲:“你在干什么?”“我在听我录制的授课!”
妻不再说什么。这样的情景,在上学期或上学年她早就已经司空见惯。
听着听着,我再也坐不住了。干脆到了书房里,将原先录制的内容删除,重新开始讲了一遍,用了二十分钟。录制完了以后,再打开听,觉得稍微满意些了。不知怎的,昨天特别疲惫,于是我开始躺在床上反复听。听着听着,我反复回到了放假前的时刻,找到了那时上课的思路和感觉。
我觉得语言和思路,开始找到感觉。另外,学生也需要这种唤醒,假期不仅让教师思路语言和行为有些找不着调,同样受影响的也有学生。听着的过程中,我努力调整自己教学活动结构,增加让学生参与互动的情节,这样便于师生思维的同步。教师,应该是帮助学生定调的,当然不乏有些好学生已经定好了调子,而且是非常准且美好的那种,但是更多的同学却等着教师的这种“托举”性的定调。
录制第二遍以后,我觉得需要改动的地方已经不多,我完全可以在课堂上随机调整了。我非常知道,课堂教学是非常注重自然生成,也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因为只有这样的课,才会深入学生的内心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共鸣。这样的课,可遇而不可求,但却是我值得努力的一种朝向,是让我重新燃烧教育教学激情的所在。
第一节课,我还是非常谦虚的说:“我试讲了两遍,希望这节课上得让同学们满意!”
因为地理课是师生互动的,也可以说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乃至整理课堂笔记同步进行的。等到下课时间已到,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些“满堂灌”的意思。不过看同学们还是兴犹未尽,也就灌得有些底气。
想到了作业,有种种方案,如做填充图册,如做《同步训练》。我却是张口说了这么一句:“留不留课下作业?”
“留!”“不留!”……我觉得自己听觉出现了幻觉。最后听到一个清晰的声音:“留!”我看到某个同学嘴唇在动,非常清晰的童音。
“好!看填充图册第2-3页,同学们完成读图填空。”实际上,这些内容紧紧围绕我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是一种看图分析的训练,也是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
“谢谢同学们!这次课堂上,大家表现得非常好!我继续努力,向同学们学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