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89:“分书”中得与失
(2018-09-01 22:06:5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189:“分书”中得与失
开学初,作为上了两个班地理兼学校图书管理员的我,还负责新教材的发放。
初一年级的刘主任,非常认真细心,开始发放前进行总数清点,很多数字不对,我也核实了存在的问题。每年的初一新教材发放,都是比较费心力的。
到了中午放学时间,不大的风,将那些质量较轻的教材刮得满校园里飞跑。初一最后一个领书的班的老师和同学,还在那里忙活着。因为到了吃饭时间,学生饿了倦了,风随时都会将教材吹跑。我上前帮了一把,然后将剩余的教材弄回了图书室暂存。
我负责分发全校的教材,已经有十来年了。在分书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混乱”的分发,也发现了许多具有意思和意义的分发。总结各位老师们好的做法,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清点总数。比如这一次,初一新教材共22类。老师在空旷的地方,写下某种教材的名字,同学们把同一类教材,统一放到那里,然后找二十二个同学,分别负责清点一类教材。这种清点,一个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我发现一个规律,如果老师直接说“张三,你做什么:李四,你做什么……”,有些学生会听,有些学生就躲。但是如果教师在这项活动前,进行动员:每个同学都有一种把事情做好的潜能。今天分发教材,我们就看一下,我们有多优秀,让我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有个施展的机会。这样说,同学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干。接下来,老师马上表扬一些具体的好的表现,绝大多数同学(或全体学生),就会参与进来。
分发到各班时的清点。一个年级有几个班,一般最后一个班级,会发现自己某种教材短缺了。为什么呢?因为先领取教材的同学,往往多拿了。一位老师,用一招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这二十二类教材,就由二十二个同学清点,然后这二十二个同学,分别负责这类教材的分发,按照每个班的人数把教材放到各个班教室一个指定位置。这样他一定更细心清点,一旦出错,他会自己解决——到各个教室重新清点,找回多分发的教材。
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助人为乐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都已经是家校乃至学生的一种共识。可是比如分书这样的事情,却常常被忽略了。如果忽略了,不仅给学校教材发放工作带来麻烦,也让学生失去了一次主动积极动手动脑的实践,失去了一次善始善终的培养训练!
记得在听一位教育专家讲课的时候,提到“某某地区第一厕”现象!学校的厕所,清洁地长久坐在里面闻不到难闻的味,而且有一种淡淡的清香。这不是保洁人员的功劳,而是同学们认真细心清理的缘故。
想到时常曝光的家长帮助念高中、大学的儿女洗衣服,想着被曝光的最差的女生宿舍,想到某个年轻人的房间竟然脏乱得难以驻足。当我们在慨叹在无奈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自己在什么地方或者细节上忽视了引导和激励?
作者:赵成峰
邮编:255129
QQ:208887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