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74:新学期的“加减分”
(2018-08-21 20:32:3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174:新学期的“加减分”
新学期,我担任6.1和6.2两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级部主任(也是6.1班班主任)张老师要求大家:
任课教师给每个同学优秀日常行为习惯加分(不好行为扣分),每个班每周一次累积,级部每月一次评比并发奖!
“一字师”
翻看着两位班主任给我发过来的学生信息表(语数外成绩表),仔细阅读了一遍学生的姓名,看上面的字能不能都认得。
读到M同学的时候,最后一个字,我不认得。
这个不认得的字,就让这个学生教我认识吧,这也是一个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想起前年教六年级,学生帮我布置作业、讲课、辅导同学,帮我准备电脑或投影等等情景,我对“师生互做助手”教学理念充满自信。这样做,可以更好把教书育人有机统一起来。
与新一届六年级学生第一次见面,我主动邀请同学们做我的助手!课下,几个学生主动到我身边交流,其中就有M同学。
“请你在我的信息表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我这样提示身边的同学。M同学,于是指到了写着自己名字的地方。
“同学,能不能帮助我认识这个字?”我指着我不认识的那个字。
“某某min”M这样教我。
“谢谢你,M同学!你教了老师一个字,我给你加一分,因为你帮助了老师,助人为乐的行为是要受到肯定和表扬的”。小姑娘是愉快的,我也非常尊敬自己的这个“一字师”。
那个走在最后的同学。
下一节是信息技术科,同学们要离开教室,到离教学楼四五十米的综合楼去上课。
陈老师留心了一下教室,只有一个小男孩Y还没有走。
“在干什么呢?”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些新报到的初一学生,陈老师不出声地站在门外观察着。
Y同学一扇接一扇的关着敞开了的窗户。
“Y你在做什么呢?”陈老师问。
“老师,我在关窗子。防止待会儿下雨,避免雨水把同学们桌子上的书本淋湿了。”Y认真回答。
陈老师告诉我:“这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同学,我就把每天关好门窗的任务交给他了。”
一个非常有语言天赋的学生。
“S,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陈老师非常愉快的介绍说,“一次学校举办文艺活动,我是教师主持人,S和另外一个女同学是学生主持人。他面对众人表达能力很强,从不晕场。”
一个做事能力强的同学
一个相对成熟且办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X。
这是一个文化成绩很好的学生,看起来她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显示出比较强的办事能力。
一次班集体收缴一种费用,她与另一个同学(也是一位班干部)分别负责收缴一半的同学的。
当那个同学忙得焦头烂额的记录并点钱的时候,她已经让同学写好姓名把自己的钱用纸包好整整齐齐地收缴完了。
仅仅是为了分数吗
我聘请全班同学做我的小助手,D都是积极参与者。从那次十人参加的搬桌子的劳动,到课下主动要求帮老师搬座位,到作为小组长主动将小组同学的作业打开翻到作业页便于老师批阅。
但是,我每次都能从D的表情中读出一种内在的思想斗争。
经验告诉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能用一个模式看待他们。可以让你有惊喜,也可能是失望!允许学生犯错,并不是支持学生犯错。必要的时候,教师该用“加减分”(好的行为习惯加分,不好习惯减分)亮明自己的态度!
L的助人为乐,则显得比较自然老成。“老师,还有谁需要帮助?说吧。”不仅如此,每次帮完了都有一个汇报总结:“某某同学除了某个题,其他都会了。那个不会的问题,是我帮他做的。”
“L,你做的很好,应该给你再加一分!”我情不自禁地说。
“不用加分!”他挥挥手,不带走奖励分的半丝云彩。
作者:赵成峰
邮编:255129
QQ:208887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