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74:“桂花”飘香话“师傅”(第二稿)
(2018-08-22 22:28:3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174:“桂花”飘香话“师傅”(第二稿)
——“我的老师”主题征文
那年我五十一二岁,为了上好八年级的地理结业课,曾经坚持连续听比我年轻十来岁的孙翠苗老师的课,一个学期听了近六十节。
我自己的课,就像是“油梗”没有太多出彩,孙老师的课是人人称赞的“桂花”。通过这种“听一课,上一课”模式,我千方百计将孙老师的“桂花”,嫁接到我的“油梗”上,于是我的“油梗”,也变成了芬芳四溢的“桂花”。那年,经过学生和教师评议,我是8.6班“最美教师”,孙老师是八年级“最美教师”!
孙老师的授课艺术让我受益,她的悲悯情怀更是我值得我学习。我选取几个“小故事”,致敬我的这位同事——我的“师傅”,我的老师!
校园“消防员”
校园南侧院墙外,是学校的“垃圾山”。本来有一条小溪流过但成了校园垃圾场以后,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这里垃圾堆积成山。校园垃圾中,除了每天学校大扫除的灰尘,就是废纸和塑料袋为多。废纸,定期有捡拾垃圾的取走去卖废纸,灰尘堆积成山,塑料袋在土堆附近弥漫着。有捡拾垃圾的,为了捡拾方便会把塑料袋点燃。如果是周末或星期天问题小一点,如果有谁不小心在上学时间点燃了,那一股浓烟就随着一阵南风,在校园里弥漫开来,说的通俗一些就是给校园里“放毒气”。
一次,浓烟从院墙南侧刚冒出来了。被孙老师和另外一个宋老师发现了,她们两人到办公室拿来了脸盆。一个站在靠近南墙地势稍高的垃圾池上,将脸盆里的水漫过墙头泼出去;一个从南墙根的水管上接水,让后递给负责泼水的老师。墙头有些高,她们有些吃力。我于是过去,承担了往墙外泼水的任务。
我们三个人合作,力量增加了近一倍。好在火势小,很快就被扑灭了。劳累的两位女老师很开心,我也感到这份付出值得——我们常常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细节做起,学会保护环境,实际上我们率先垂范上了一课。
结束的时候,孙老师和宋老师说:“赵老师,谢谢你了!”你看,这就是她们的境界。
倾心指导帮助我的“师傅”
南教学楼三楼,班主任小办公室。
“这一周,先复习地球地图部分。”孙老师说。
“讲些什么呢?”我问。
“就讲……”孙老师很快说了一遍,简明扼要。
“讲什么,怎么讲,怎样要求学生,怎样组织管理,遇到特殊情况如何处理?”我心中有个声音这样说,随口也坦诚告诉孙老师。
“能不能先听你的课,然后我在模仿的基础上,完成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进一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心里清楚,孙老师每节课前给我讲重点,也是多了一份付出。如果我作为一名听课者,与学生一起上课,就会得到我所要了解的一切。
“行啊!”孙老师微笑点头。她是一个雷厉风行,快言快语的。以前,我听过孙老师的课,觉得很有特色,一直想听一听,改造一下自己老掉牙的课堂教学模式。
从那以后,大概一个学期,我每节课前都要先听孙老师的课。听课,大多在八年级二班教室,所以我成了八二班的一名特殊学生。
一开始,八二班的同学,见我每节课都去听课,很奇怪,都瞪大眼睛看着我。我微笑的告诉同学们:“我来学习孙老师如何上课,也来欣赏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然后,我把这些优秀的东西带到我任教的五六班的课堂上。”
同学们也接纳了我这个年长满头白发的同学。一次,因为打扫教室,我的座位上沾满了尘土。我正感到为难,想找块抹布清理一下。旁边的一个同学制止我:“等等,老师!”他在自己书包里寻找了一下,递给我几张湿巾让我擦拭。
每次,我拿着座位回办公室,孙老师都赶紧接过去。每节课后,我常常收获三四页的听课记录内容,也有请教孙老师的两三个问题。授课内容方式方法角度理念,都有不小的收获。
“谢谢你,孙老师!”这样的话语,常常脱口而出。
我努力做一个好学生,因为我是一个没有学籍的旁听生。我见证了同学们在课堂地理学习中的成长,也看到了孙老师如何将自己五六年来送考经验尽情在课堂上挥洒。
一次我身体有些不适,六摞试卷,孙老师一个人看了五摞。我那一摞试卷,还是拿回家利用周末看完的,不仅如此而且伴随着头痛颈椎难受。
不仅如此,每次教学案和学生用的练习卷,都是孙老师准备好的。我只是使用而已,这大大减轻了我工作的压力。
田园诗一般的课堂
孙老师走进课堂,如同带领学生游山玩水一般。
“我们复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平实的没有了任何的仪式,也是这种平时让人们觉得稍不留意就会错过最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首先要会分辨海拔和相对高度。”孙老师顺手在黑板上两座山并标注其海拔。
“同学们,它们的相对高度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就像是通往大自然的平坦路途。
“其次要明白等高线的含义(等高距,还有陡坡缓坡等),就是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孙老师这样说着,同时画出了一组带有海拔高度的等高线。
“一组等高线,海拔外低内高,中间是山峰。且最高海拔,在500米以下,这样的地形类型属于什么?”孙老师问。
“丘陵。”同学们回答的毫无疑问。
“等高线密集的陡坡一般发展什么农业;等高线稀疏的缓坡一般发展什么农业?”
“陡坡一般发展林业,缓坡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同学们都是规划农业生产的好手。
“回顾我们以前学过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及其特点和在上面安排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孙老师用一个等高线图,带出了一串相关问题。
山地——500米以上,地面起伏较大,一般发展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横断山区。
丘陵——500米以下,地面起伏不大,……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
讲到高原和平原的时候,孙老师说:“把教室地面比作平原,我们的课桌就是高原。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平坦面积广阔,只是平原一般在海拔200米以下,高原一般在500米以上,且高原四周陡峻。”这个比喻挺新鲜的,现在每个同学都脚踩平原手按高原,刹那间大家真正有种盘古后人的那种无比伟大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规划”农业生产,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以畜牧业为主毫无悬念。黄土高原的陡坡植树种草、缓坡修梯田种山杏、坡脚修挡土坝,孙老师与学生一起娓娓道来。
盆地,则是新疆绿洲特色农业为主,四川盆地则是因为有成都平原和丰富的水源发展种植业。
等高线图魔幻变身,生活融入其中。
分层设色地形区的判读,被一语带过。
黑板上的等高线图,在施展魔幻手法,变出山地种种不同部位让同学们判读。
山峰,大家觉得最容易辨认。
陡崖,等高线重合,没问题。陡崖高度,少有难度,用公式(n-1)等高距计算。这是观赏瀑布部位,也是攀岩爱好者衷情的地方。
鞍部,让学生联想双峰驼,注意鞍字的写法。
山谷山脊最难分辨,于是有了“高谷低脊”。
那里最容易发生泥石流,泥石流来了怎么躲避,又是一个有意义和有趣的问题。
接下来,关灯关窗,展示课件。
全是与等高线有关,与生活生产紧密相连。其中有个问题,就是山顶上迷路的人怎么办,就是顺着山谷中的河流的流向走,这样一般会走到平坦的人口稠密的地区。
现在喜欢出游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都向往人间罕至的野外,这个问题让人感到一种受到关怀的亲切。
作者:赵成峰
邮箱:255129
QQ:208887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