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63:分享,是一种更好的学习
(2018-08-11 23:03:1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163:分享,是一种更好的学习
坚持分享诵读《论语》中的认识体验感悟,已经一个多月了。分享者是我,听众也是我。每次分享二十分钟,录音,然后分享到QQ空间的“说说”中。一位我尊敬的优秀老师给我留言:“赵老师,你的分享让我很受启发!”我铭刻在心,每次分享前认真准备,保持正坐姿势,犹如面对孔子师徒,在向这些古圣先贤做学习汇报。
如果不是通过诵读体验感悟践行,一个人很难在人文精神方面达到人文盛世拥有的高度。
有过诵读经验的我,觉得古今中外的人文经典,在诵读过程中,可以融入一个人骨骼肌肉血液中,成为一种身心的支撑、精神的支撑。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一生都在临帖。因为书法艺术成就,是古人创造的一个巅峰,是无法超越的,除了模仿中学习,就是模仿中创造性的学习。人文精神典籍也是如此。
假期中,静下来的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一种抑郁。曾经有过抑郁经历的我,知道经典诵读感悟体验可以帮我走出这种抑郁的泥沼。
对于中国的优秀典籍,我曾经有过背诵、抄读、写阅读札记等的经历。我知道再写随笔,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但是通过语言分享,则大大节省我的时间,提高我的效率,实现一种真正的经典伴随我成长。
就像是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每次临摹字帖收获都是不一样的。每次诵读,带给我都是不一样的感悟认识和体验。实际上,现在分享中,也是如此。如果第一遍录音出现了问题,我重新分享,我说的内容角度或者感悟内容就会有新的变化。大概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也就是经典需要用终生时间诵读的缘故。
每次分享时间,大概二十分钟左右。如果这些分享内容写成文字的话,大概在两千字左右。如果要敲打成汉字,大约要一个多小时,利用话语分享则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完活。
这次分享,真正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与自己的情绪念头和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紧密结合。每次分享过程中,我都有新的发现,就像是我的每日一文一样,都会让我收获心田中不一样成长中的自己。
这种分享,原因可以追述到几年前。同事曾经对我说,你写的关于《论语》的解读,还是缺乏一些联系实际的细节性的东西。我一直没有忘记这种努力,让《论语》成了我一种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智慧。另外,就是一个网友讲:希望我按照章节进行解读,这样喜欢《论语》的朋友可以根据这种“解读”促进《论语》诵读。
还有一种动力源泉,就是:一个年轻的保安,曾经在业余中写了《平民论语解读》。那件事情,让我认识到《论语》的解读体验感悟,不应该仅仅是教授专家,更应该是我一样工作在各行各业岗位上的平凡的劳动者。我们的解读,或许没有教授专家的学究气(或学术价值),但是一定比专家学者更接地气。
我也听过看过专家学者对于《论语》的解读,感觉他们更多是在广大范围内的领读《论语》,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的部分较少。我的《论语》诵读认识感悟体验,更注重结合自己成长的实际,谈解读体验感悟。一片绿叶能感受到阳光,一滴水能感受到沧海桑田的变化。我希望,当有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基于自己人生的《论语》解读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走向世界,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好的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文化之林!
我在这种诵读分享中走出了抑郁,我也希望更多人从中受益。虽然这个过程很慢,但是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天赋使命的担当,有一种精神或心智成长中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