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35:走近到不一样的教育
(2018-07-15 20:56:3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135:走近到不一样的教育
——王维审《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读后感
今年暑假,再读王维审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
初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就是用王老师的文章帮助自己“洗脑”。洗去自己走过天命之年后的职业倦怠,更新老教师专业成长无门的大脑。
我把王老师当做我的成长样本人物,我把《寻找不一样的教育》作为撰写叙事教育的范本。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故事的人,更不善于讲学生和自己的成长故事。每次因为写作备受煎熬的时候,想到《寻找不一样教育》中的一个故事,就又静下心来攻坚破难。
叙事者群里,很多教师在坚持一两个月写作后,就有文章见诸报刊。看看发表的文章,读读自己的文章,看到差距挺大的。想到王维审老师的成长历程,想到手中的范本《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努力坚持,学做深深扎根大地的“依米花”(《当代教育家》主编称赞王维审老师)。
很多叙事者群里的朋友,称赞我淡定坚持。我心中清醒,我的淡定是诵读上万字经典之后换来的,是坚持双盘着忍受着大汗淋漓苦过痛过换来的,是我一步步研读叙事者群里老师的文章换来的。这种坚持,是由于学习书法绘画后点点滴滴中激发灵感,是努力与学生做真朋友后的体验感悟,是百计千方努力付出后的欣喜收获。
因为通过《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知道王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千方百计做类似的坚守和努力。
最近两年多时间里,面对同事学生和亲朋好友,我提的最多的名字就是“王维审老师”几个字。
我觉得,作为一名有三十多年教龄五十多岁年龄的教师,精神状态和心态朝向是第一位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给我这种坚持的底气,让我拥有了通过文字坚守精神信仰的朝向!
叙事者团队要求每周上交一篇叙事教育文章,每个月上交一篇共读书目读后感。
我不是叙事写作水平低吗?团队要求每人一周上交叙事者群一篇教育叙事,我就一天写一篇,然后我从这七篇中选出最好的一篇上交。
两年多的坚持中,叙事写作与我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已经融为一体。只要阅读,就有体验感悟;只要上课,就有反思心得;只要与学生交流谈心,就有教育教学的一些点滴收获。
一个熟悉的同事,看到我脸上露出微笑,就说:“赵老师又写了一篇文章!”我才开始莫名其妙,就问:“你怎么知道我又写了一篇文章?”那位同事说:“你每写完一篇文章,都是面带微笑。”后来,我自己留心一下,发现就是这么回事。叙事教育写作,对我的身心状态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坚持叙事教育写作,让我时刻保持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做最好的自己。
现在我已经有多篇教育叙事杂谈、读后感文章,在《中国教师报》、《山东教育报》、《今日教育》、《教师博览》和《教育文摘周刊》等报刊发表。我的博客里,更是积累了每天写一篇坚持下来的一千多篇原创文字。
重读王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让我细看自己与王老师的差距。如“遇到’问题学生’时”部分时,一遍遍的阅读几乎熟读成诵。如画眼描眉、如服装头发的标新立异、如不交作业,这些都是曾经令自己最纠结最尴尬的面对。在王老师笔下,都成了一种教育的契机,都成了一个学生成长故事。
几个月前,我处理学生午休时间突发“打架”事件,习惯性写成叙事性文字,投寄给《教育文摘周报》并发表了。我的文字比起王老师的文字,还是非常稚嫩,写作的点和面上高度上都存在很多缺憾。看到成绩,有坚持的信心;看到差距,懂得了努力坚持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两年多来坚持学写叙事教育,我将自己与学生互动中成长的点点滴滴,变成了一篇篇让我怦然心动的文字。翻阅这些文字,我看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不一样的教育。我看到看到自己陪伴学生成长的状态和模样,一切的辛苦劳累和付出都觉得值了!
看到《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封皮上的绿色的点缀,我仿佛看到这本书中的无限生机和对我自身生命活力的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