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33:走出身心的困境
(2018-07-13 17:36:1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133:走出身心的困境
——斯科特《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很多人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这是大家公认的。从心理角度,很多人处于 一种亚健康心理状态,这也是事实。
阳光心态,这是对一个人最好的赞扬,无论他(或她)是男女老少。现实中遇到种种难以处置的问题,更是内心无法和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坚持叙事,叙事内心和外在经历,就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过程,这种过程凭借的是文字,是文字承载的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常常说幸福不可以给予,因为幸福是一个人对于自己人生和所处境界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别人无法代替完成。这种感觉包括自己对待自身生命和周围一切的情绪念头言行,这种情绪念头言行,不仅有感,更有觉,才是幸福之根本。感,每个心理生理正常的人,都会有。但是与感相应的觉,却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甚至是一个人不同觉悟境界时的迥然不同。
凭借双盘的禅定,通过诵读(或者听诵读)佛经,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包括我敲打下这些文字,拥有撰写这些文字的冲动,都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这是一种自我审视和警醒,是一个人静悄悄的革命,一切都消弭在不动声色中,那种自己身心的痛楚和斗争只有自己知道。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本书中,美国作家斯科特引领我走进一个个心理病患者的内心世界。每天的叙事写作,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咨询治疗。心理咨询师是我,心理疾病患者也是我。每天的思考构思的过程,都是一个短暂的治疗过程。记得一位叙事者群里的老师,是学习心理咨询的,他曾经问我是不是有抑郁症倾向,我几乎毫不犹豫给予肯定的回答。每篇文章中轻飘飘的文字中,都浸透着这种“逃离”或者是“救赎”。
这个过程中,我有时拿不准是我在帮助学生还是学生在帮助我。好在,我看到那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也常常有这样的感慨。“学生是我师,我是学生友”,这是魏书生先生说的;先做学生的学生,在做学生的先生,这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孔子说的。
有了这样的信念,我时刻守护的是我的悲悯和感念。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自信自律助人”,成了我的口头禅,我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和亲朋好友,也是以这样的状态面对自己的人生。
这六个字,是活的。每时每刻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真正做到这样。所以我与学生一起,时时处处找出自己这方面的优点和一个可以改掉的不足。找不出优点的,我一律不放过,因为那就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亵渎。优点是一种顺境逆境中的朝向,是一种走出心灵沼泽地的阳光和温暖。
通过记录一个个学生成长的故事,我知道没有完全的理想成长模式。那些所谓的理想,只有在有文化者的自我理念中。有这样两个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
一头驴子,不小心掉入了陷阱。陷阱很深,驴子怎么也跳不出来。主人没有法子,想到驴子早晚会被凶猛的野兽吃掉,于是想把驴子埋了,也算是留个全尸。主人找了一张铁锨,开始往陷阱了送土。驴子抖落落在身上的土,一次次踩在脚下。驴子脚下的土堆越来越高,驴子一跃跳出了陷阱。
松下电器总裁,原先是一个待业青年,他到一个电器公司面试,每次面试官都给他提出一个不录用他的理由:或者他的衣着,或者他的学历,或者他的……总之,这样拒绝他的次数有七次,每次被拒绝,他总是按照对方找出的自身的缺憾予以弥补,七次拒绝,就是七次提升自己的机会。当第八次面试时,面试官再也超不出拒绝他的理由。这个青年,成功成为这个电器公司一员,而且将这个普通的电器公司,发展成为闻名全球的跨国公司——松下电器。
当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将顺境和逆境,都转化成成长的阶梯,就是心智成熟的标志,就是开始学最好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