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11:同时看两个班自习的成功体验
(2018-06-27 12:36:0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111:同时看两个班自习的成功体验
让学生背重点题,第一节课,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纷纷提问题:这个题怎么做,哪个地方是什么看不清楚。
第二节课,用相同的方式方法做另一个主题的复习,学生就有些疲惫了。就像是公园里,喂老虎切好的生肉一样,老虎吃起来懒洋洋的。伴随着这种懒洋洋,随便说话的毛病大起来了。
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只有二十分钟,一个老师看两个班的自习。周一是我的,我在两个教室来回巡视着,我只有让自己在的教室状况好些,无法让没有教师的班集体保持安静学习状态。因为,这就是我面对的现实。不能改变这种教育环境,只有努力改善提升自己。
我原来以为,只要努力将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巩固好了,测试才可以真正开始。就像练习毛笔字,不是从写好基本笔画开始。真正的练习方法,不是不从练习基本笔画开始。而是在具体练字过程中,练习基本笔画和练习字有机融合在一起。
因为,单纯练习基本笔画非常枯燥。这也是学生常常分神的原因,课堂上学生随便也是无法集中精力在这种简单枯燥的事情上。不是完全没有人做到这一点,而是这样的学生比例非常小,小到一个班只有一两个这样的学生。这就是这种作业布置,常常让学生随便的原因。
要让学生不随便,不仅需要重要的内容,而且需要一种将这种重要的内容变得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激励。它的这一本质,决定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利用周一下午最后二十分钟,我同时照顾两个班的自习,常常是在这个班里靠着,那个班的同学就有随便说话的。没有一种学习资料,可以让学生安生下来。我也发现,自己缺少制度文化管理的力度,于是想到了过去用过的“自信自律助人”法:或许因为考试,或许因为我们,找出多个优点和一个可以改掉的不足(“自信自律助人”方面)的。找不出自己优点和可以改掉的不足,会被要求站起来反思。这样我通过这种制度文化,让所有学生帮助老师管理自己。
手头上有一张孙老师印好的试卷里,有一张是单独的选择题。我让学生利用这二十分钟,就做这些选择题,总共27个,满分54分,时间内容搭配比较合理。
考场上比较安静。学生自己监考:一班,我指定班长S监场,S自始至终比较负责;二班,我让N同学监场,N笑着婉言拒绝了。我请同学们毛遂自荐:结果两位同学举手,J和L。我选了L,并感谢J积极参与。
我在两个教室的门外走动,教室里比较安静。这种状况,是让我感到满意的。我双手合十放在胸前,感恩这种美好状态的到来。
N老师从此路过,说:“教室里真安静!”“是啊,他们在考试!也比较自觉了。”
想到期间,学生不去认真做题看书而随便。大概是复习紧绷的神经也需要放松,大概他们也意识到单凭看书和一味的做题效果并不好。期末高压态势下,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捷径。比如我,也是用这个二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一次测试。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但并非时时处处都光鲜亮丽。很多时候,教师是在陪着学生爬坡,是在从一切不如意的状态找到一个突破口变成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我的“自信自律助人”,是一种对人文精神和人性中美好状态的唤醒。
既然是激励和唤醒,就不能用一些自以为是的强硬手段,就要有着静待花开的期盼和耐心。
我想起书画班上公益书法教师讲的话:“单纯练习基本笔画,容易疲倦,如果抄写一首诗词,或者抄写一篇喜欢的散文,则是更加富有情趣。在写作的过程中,基本笔画的练习,与字体结构和篇章结构的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时间长了,不仅走进笔画的世界,而且会走进写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写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我终于明白了:同学们自习课上比较安静的原因,是因为做试卷和我们的课堂制度文化,引领他们进入了一个可以自主体验感悟的世界。他们收获了一种让他们感觉更有价值的美好,所以他们就有了主动自觉约束管理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