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02: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102: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征文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永远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仁爱之心
记得刚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年,现实中的一切很快就冲淡了师范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是生搬硬套的坚持,还是完全放弃后选用最功利化的,还是——我几乎没有别的选择。《教育学》和《心理学》课上,学到的只是空中楼阁似的东西。从理论上是应该被认可的,可是每个成长的个体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
我开始用最粗暴严厉或者近乎讨好的方式,对待与我亲近的学生,一切都因为考试成绩,都因为相安无事,只要被追究问责即可。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自己曾经的教育中,师生的心田中各是庄稼和杂草参半。面对最富有梦想的学生,我没有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学生几乎问道于盲。我觉得自己变成了行尸走肉,我觉得我应该有另外一个有意义的教育人生,冥冥中另外一个声音高叫着:“这不是教育本该有的模样!”
教育本该是个什么样子,人微言轻的我,陪伴着天真可爱的成长中的孩子们,心中有些情绪思想言行上的萌芽,然后很快就自己将这些萌芽践踏了。面对教育,我在纠结中忙碌着,一有机会就有一种要“逃离”的感觉,直到我遇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仅慢慢改变着我工作中的情绪年头言行,也慢慢改变着我的生活学习乃至整个人生。
我读到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关注学生的健康,甚至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要了解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时,我感到自己的失职,很多时候我的备课中要了解学生,仅仅限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和行为习惯。这种了解,看上去简单,但是这些残缺的信息常常对于学生的成长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这种误判,导致我对于学生的教育教育教学用更多的付出来补偿。
看到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正在学习的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对毕业的学生追踪调查,继续完善他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成长档案。从这里,我实实在在读懂了教育者的仁者之心——为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
我想到自己,常常在课堂上指着一个同学说:“你起来回答问题!”我意识到,不了解学生成长状态是我的失职。我努力通过撰写叙事教育,记录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从身体状况、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来认识了解学生。两年多来,我积累了许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成长故事。这种记录,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温暖和光。这种温暖和光,就是教学相长过程中激发出来的。
想到在师生关系非常尴尬的今天,我能有几个真朋友学生,在课下课上能与我“实话实说”,对我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注意,能及时帮助在教学中“纠错”,能与我谈心倾听我的建议,升入高一级学校了,还记得我们曾经相互激励的情景,回想起来非常开心和有意义,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收获。
道德情操
在与学生交真朋友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天然的艺术家,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怀。曾经一度认为艺术与我无缘的观念,被我重新反思,努力提升艺术素养和文学修养,不仅对于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成长,也是一种巨大助力,而且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文学艺术修养的提升,让我不断擦亮自己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眼睛,让我更多学会感恩那些关心支持帮助我的人和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我看到教育教学都是一些极简单极平常甚至是有些单调重复的事情,可以让它拥有诗情画意,也可以将它搅乱成一地鸡毛。自己和学生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挖掘出教育的资源来,都可以找出教育的诗情画意来。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诗人和画家的情怀。在诗人眼里,“遥看草色近却无”是诗意,能够将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真善美的表现弘扬,就是真正的唤醒和引导激励。在书画家那里,每个枝叶都有灵魂,每个笔画都有情感,巧妙的组合就是一种美好人格意境的体现。
实际上,教师和诗人书画家相似,就是要唤醒并引导人们创造出心中的种种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的,它要变成师生相互督促激励的教学相长。我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对于学习的感悟,学习就是将自己人生种种美好的长卷,慢慢展开来与人分享的过程!
扎实知识
现在做一名教师,需要扎实的人文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涉猎。
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好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籍,从多方面挖掘学生潜能。每门功课,大概有五十种课外书。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还给学生编写趣味故事,启迪学生思维。为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他建立了“两套教学大纲”。这里面,不仅包含着扎实的知识,更包含了苏霍姆林斯基因材施教的智慧!
没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无法引领学生领略到这门学科的最精髓的所在(不是最高深的,但是是这门学科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文化,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究的主人。
自己除了千方百计将教学涉及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喜闻乐见之外,鼓励学生大胆给教师“纠错”,给“纠错”的学生一种最高规格的奖励,奖励一种精神——“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信息时代,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与教学相关的内容,这种做法,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更加大胆说出心中的疑问和困惑,让教学走向深入。
这种扎实的知识,不仅指授课艺术,而且包括教学活动中相关制度文化和奖惩制度的建立,让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活动,更好的学会与老师同学交流合作,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学最好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
这种扎实知识,包括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专业知识。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认识学生成长中的优势和不足,努力在教学活动中,给与更多学生扬长避短的机会和平台。我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激励不同状态的学生,分别设立了“希望之星”、“进步之星”“学习标兵之星”和“教师助理之星”“探究之星”等,让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自己看得见让同学们都看得见。为了及时了解每堂课的工作情况,我向同学征求当堂的反馈意见,让同学发表看法,看我能不能被评为“最接地气之星”(即我的工作是不是对于每个同学力所能及的帮助)。
理想信念
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觉得教师首先是一个拥有悲悯情怀的人,应该用人类最优秀的人文成果来滋养自己的灵魂。
孔子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许多优秀的教育家说,一个好的老师教着教着就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大孩子”。这个“大孩子”中的“大”字不简单,就是要做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个“大”字,就是从语言上能引导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减少学生成长路上的“旁逸斜出”。这个“大”,有一种让人敬畏感念的所在,也是一种力度和有所作为的所在。“德高为师,行为世范”,是对教师最高的褒扬。“大孩子”中的“孩子”,告诫教师自己曾经是个学生,今天仍然是教师队伍中的学生,只有从古今中外的优秀中汲取经验教训,只有不断从自己的成长中汲取经验教训,自己这个“孩子”才能不断成长!
自己作为教师坚信:每个人,经过必要的辛勤努力,都可以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自己。有了这个崇高的理想信念,我觉得自己无论是独处,还是与同学们在一起,都是走在自我完善提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