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94:教育前行路上的“灯塔”
(2018-06-14 14:41:3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094:教育前行路上的“灯塔”
——读苏霍姆林斯《给教师的建议》
一本书,让我更深刻认识自己职业,让我更加学会如何干好本职工作,让我懂得了一名教师如何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这本书,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百科词典,不管是接过一个新的班集体,或者是上新授课复习课,不管遇到哪种类型的学生,我都能从书中找出一些启示。
教育的“大百科全书”
最初阅读这本书,是本单位一位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介绍的。听了他的介绍,我渴望立即看到这本书,但是附近的书店没有卖的,那时还没有“淘宝”等网购的方式,我千方百计找到了一本电子书,把电子书下载在自己的电脑桌面上。每天读其中的一篇或者两篇文章,因为感到非常好,就像是专门给自己听的,还特别做了摘记。
一边做摘记,一边写自己的体验感悟。就像是一位优秀的教育长者,站在我身边,针对我的实际指导我改怎么做。这种怎么做,包括怎么充实自己,怎么思考,拥有什么样的理念,具体的问题怎么面对解决。没有居高临下,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让我走进真正的教育的殿堂。
这些与教育理论上学到的,与领导讲话中的不,与报刊媒体上宣传的,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不是其他的不好,但是其他的都没有《给教师的建议》更加循循善诱,这本书用一种平和的心态,不偏不倚展示,自己面对教学和学生成长问题时,采取怎样的措施如何进行教育。没有说教,没有告诉别人怎么做,每个读到这文章的人,都从中感悟到,自己应该怎么做或朝哪个方向发展。
学会坚守教育初衷
作为一名教师,在各种教师会上,经常听到传达上级文件或者学校的要求,要求教师们怎么做。于是,教师们就开始完成这些具体的工作或者任务,这里面虽然涉及到关于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的,但是常常被忽略了,完成的过程中满脑子都是上级布置的任务。
这种过程中,教师把自己当成了学校大集体中的一个普通的打工者,主人翁的意识没有了,创造性和积极性缺失了。没有任务的时候,教师则是凭着自己的想当然,或者从老教师言传身教中那里得来的,进行习惯性的工作。这种言传身教固然可佳,但是由于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多数流于一种表面形式,那些师徒心心相印也有,毕竟少数。
《给教师的建议》,则是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发表议论的方式,让老师们了解教育工作的全貌。首先关注所教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的关心爱护学生。这一点,在今天也很有意义。如果没有这种主人翁意识,一般首先就是采取种种措施防范,学生由于身心健康的原因给自己惹上麻烦。虽然表面看似一样,但是由于初衷不同,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迥然不同。
新的形式内容,永恒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各种各类的教育书籍著作如雨后春笋。《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些具体内容似乎过时了。仔细一想,是融入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形式和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增强体质,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现在中小学生,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区县固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进行类似的实践活动训练。
如在实践活动基地,学生可以上远足课,既锻炼了身心,也在旅游过程中亲近自然,并根据旅游线路上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探索和研究活动。学生可以上手工课,学习微机床的操作,学习各种手工编制,参与这种脸谱绘制和各种智力游戏,参与攀岩和跨越断桥等拓展训练。
还有一个问题,《给教师的建议》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室里建立了图书角,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学科内容,苏霍姆林斯基为每门学科准备五十本以上的课外阅读书籍,从多个方面开发学生学科潜能。现在我们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利用一早一晚和中午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开展全学科读书征文比赛,举办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等,都可以看做是苏霍姆林斯基课外阅读理念的一种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