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84:如何备好一节课
(2018-06-08 16:38:2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084:如何备好一节课
要上好一节课,需要提前几天做准备。
首先看书,做相关的练习题。有了一个知识框架以后,我就开始利用映客试讲。大概每次录课下来,都要三十分钟左右。
第一遍录下来,开始观听。一遍,两遍,乃至三遍,大家知道这大概就要用一两个小时,其间要记录一些讲的有问题的细节和话语。有时为了弄清楚,需要对有问题的地方反复听看,找出问题的原因:是语言表达不准确,还是对于这部分在解读上存在知识缺憾。
我采用两个办法消灭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错误:一是“重奖”(给最高奖励分)给老师纠错的同学,再就是利用“试讲”提前发现自己的错误,减少这些错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
语言表达不准确和知识性的欠缺,都是一些表面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找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完善知识规范表达。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一个更深层次的备课才开始——调整课堂教材逻辑顺序。
这种驾御教材能力的提升,对于教师是个专业成长,对于学生学习引领则是提升了一个台阶。打个比方:就像是解决一个问题,在小学阶段只能用算术方法解决,到了初中就可以用列方程方法解决。这其中的奥妙,每个人都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这个时候,我更加形象明白了:为什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于是有了第二次录课,第二次录课一般没有什么知识性的问题了,但是往往存在教学技巧上的问题。或者是某几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在授课的时候没有把他们“粘和”到一起,不仅浪费了授课时间,在引导学生解读教材方面肯定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这一次,要发现教材编写者文字和插图内容的巧妙处。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用自己授课的艺术,将这些内容重新整合,用一种便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展示出来。
观听第二次录课,一般解决了本章节教材的梳理。通过这种梳理,让学生学习起来驾轻就熟,因为他们有了一个好的学习导游。
在再次梳理教材的基础上,我进行第三次录课。
在第三次录课中,自己是本章节“大观园”中学生学习的好“导游”。自己会感觉把这个章节的内容消化得差不多了,自己也顺畅,观听课时也不容易找出缺憾了。觉就像是一个司机熟悉了自己服务区域的线路,可以选择经济实惠而有安全通畅的道路,将乘客送到目的地。
如果有人要到更远的地方去呢?仅仅立足一个章节去备课,还是不够完善的。平时集体备课有个说课,首先要解读的一个问题,就是本章节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己的“磨课”,这则是最后一个环节。
我反复的听自己的第三次录课,发现这个章节具有特色的东西。发现地理教材编写上的特点,就是每个地区或国家章节教材编写尽量体现这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特色,不是其他地区没有这个规律,而是这个地区或者国家更为突出或典型。
各个地区和国家具有共性的东西,一定要一以贯之给学生讲透,如:讲了亚洲的地形特点以后,要让学生学会地形特点的表述方法,知道从哪几个方面表述,表述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讲到其他地区或国家时,就让学生试着按照自己讲的方法去读图分析,时间长了,能力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另外特色性的东西,也要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如美国农业生产特点是地区生产专业化和机械化,并非美国特有,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只要具备美国那样的自然条件(大片的耕地和适宜的气温降水条件)和社会条件(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相应的设备)也会这样做。
这样以来,授课内容活了,学生的思维才真正活跃起来。这种学以致用的方法,可以降低死记硬背给学习带来的厌倦情绪,让课堂教学回到本来应有的积极快乐中去。
对了,要备好一节课,还要做一些课外的功夫:每周,我都“邀请”(用参与研讨加奖励分的办法)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地理话题交流活动。在这种地理话题交流中,我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发现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视角。另外,我利用上课下课与学生交流的其他机会,更多了解学生成长特点,记录他们自信自律助人中的点点滴滴和可以完善提升的地方。我通过叙事教育文章写作,把这些信息记录输理灵活运用,这些都成了我宝贵的备课“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