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69:学科课外阅读激发的涟漪
(2018-05-27 21:58:0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069:学科课外阅读激发的涟漪
大约半月前,学校布置了学科阅读的任务,并有相应的“痕迹”——上交学生的读后感。
初一级部的主任张老师,让我(我兼任图书管理员)提供书目,让各学科教师安排学生从中选书。我们地理学科选的书籍是《徐霞客游记》,因为从学科特点上,没有比这本书更有地理学科特点了。
我作为图书管理员,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找出这本书阅读。文言文版本的,游记语言的确很美,有些篇目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
当时选书的时候,还有另外一种选择,让学生读《水经注》,因为这也是地理名著。
我浏览《水经注》目录,选取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河流——淄河。我所在的地区淄川区,即因此河水而得名,在《史记》中就有这条河流的记载。
我用了两天多的业余时间阅读,大概弄懂了这篇文章的十分之二三。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重要的书系和相关的名胜古迹。看了这些,挺有一种历史沧桑感的。淄河流域,从大禹治水时期,到春秋战国之时,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发生,其中不少是写入史册的。想想挺激动人心的,但是要真正用文字表达出来,却没有那么简单!
我与学科主任兼组长孙老师讲了自己的感触,孙老师建议选取《徐霞客游记》中的一篇文章来写。
我于是调整努力方向,选取自己最感兴趣和觉得可以写读后感的文章来阅读。因为地理课堂上,涉及到黄山和庐山,我就将与此相关的三篇文章,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因为要让学生写,于是我决定先写写试试,也便于指导。
大概,用了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三篇文章的读后感。虽然有些“四不像”,但是总算是尝试了一番,可以根据这个“指导”学生写作了。现在的初一学生,要完成一篇读后感,没有我这样充足的时间,如果教师不“引领”一下,让学生自己完成实在勉为其难。
语文学科的课外阅读,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人人参与,因为就是关于新课标书目阅读的。语文学科的读后感,学生写起来没有什么太大难度。有了我的“下水文”,可以说将写作的难度与语文科目拉平了。我布置下去,学生也比较痛快答应了。
借此机会,我动员喜欢读书的同学阅读其他相关地理书籍参与读后感的写作。于是两个班,又有十来个同学参与进来。
因为有了读写任务,唤醒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我告诉学生:谁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读后感,就给谁加五分。
从现在上交读后感的三个同学而言,他们的水平挺高的。还有十来个同学,读后感没有交(最晚时间是明天)。这次活动,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也看到了同学们身上的学习潜力。其中一个同学,向我展示他的阅读收获,给我的教学提出建议。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美好,我想那些阅读的同学,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收获。还有一个同学,萌生了一个愿望——请家长帮自己买书,希望自己也看到类似的课外书。
一个活动,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有了一个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朝向。就像是一颗落到平静的湖面上的小石子,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多了一份令人欣赏的涟漪一片片!作为教师,也看到真正的教育,并非仅仅是课堂教学。因为拥有阅读,教育教学可以走得更高更远更稳健!
愿这种涟漪,永远荡漾下去,我也愿意为这种涟漪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