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39:远足课上的杨老师(修改稿)
(2018-05-07 09:21:0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039:远足课上的杨老师(修改稿)
离开淄川区冶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前一天晚上,同学们在教室里撰写活动日志。
其中有一项:最令你难忘的老师。
一个同学问我:“远足课上,跟我们交流了一路的老师叫什么名字?”
“那是杨老师。”我眼前又浮现出杨老师的形象。之前,身边有很多同学都提到这位老师,这些勤学好问的学生,对博学多识说话风趣幽默的杨老师,真有些“追捧”的味道了。
作为学生的文化课教师,我对杨老师是“羡慕嫉妒不恨!”
一、远足途中的课堂
远足全程七公里,我们到了一个水库边上。其中一位远足课教师告诉我们:已经走了一半路程,就在这里休息半小时。
我已经听到身边学生说不能坚持了,大都是平时身体缺乏锻炼的缘故。
在山畔水湄,他坐在半尺高的地边矮堰头上,旁边是一字儿排开的学生,他的前面还有几个站着听他提问并讲解的学生。
杨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刚才一路走来,大家一边走,一边说话。谁能由此想起一个成语?”
我努力思考着,对眼前的问题有些发懵。是批评不该说话,还是考考大家的学识。搜肠刮肚,自认为成语掌握不错的我,竟然没有一丝灵感。这些懵懂的学生,也是一时发愣。
直到他自己说出答案——“道听途说”,我才释然。
风趣幽默的杨老师,指着眼前库区一洼碧水,问:“水是什么颜色的?”
这么简单的问题,把这些做惯了考试题的学生问的有些不知所措。其中一个问题答道:“水是黑色的。”
杨老师听了说:“我也有一个成语,评价你这个答案,就是——胡说八道”!
杨老师从水的颜色,谈到天空的颜色,问了学生地球的颜色,然后讲太阳光的构成,讲了我们眼中看到颜色的形成原因。 他顺手拿起身边的一块小石头,问学生石头的成分是什么?由石头的成分,讲到土壤的形成。由土壤的形成,讲到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由阳光的成分,讲到太阳发光的原理,讲到太阳、黑洞和其他一些天体乃至宇宙知识。
身为地理教师的我,也感觉有趣,举着手迹一边拍照,一边欣赏杨老师精彩的讲解。
杨老师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什么,只是想唤醒同学们关注和探索大自然兴趣爱好。
接下来三公里远足中,几个学生就像是众星捧月一样围着杨老师问这问那。三公里,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杨老师简直就是一边走着一边上了一个多小时的课。
回来的路上,又有一次休息。杨老师抽机会问我:“你们这些学生,平时在学校里怎么样?”我说:“平时,就是勤学好问的同学。”我回想起曾经一个个下课后问题的情景,只是我没有告诉杨老师,我还对提问问题的同学进行奖励——奖励日常行为习惯良好表现分!
一、风趣而有意义的开始
实际上,最先与杨老师开始交流的,是我这个带队教师。
远足一开始,我就发现跟在队伍后面的杨老师。瘦高个,非常有气质。一个照面,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那是第一次见到他,因为自己很少远足,担心坚持不下来,就问他:“老师,这次远足大致需要多长时间?”
“照现在这个速度,15分钟可以走1公里,大概用105分钟就可以走完全程。中间休息两次,各占半个小时,大概11点左右就能返校。”这位老师很有特色的回答,让我牢记下了。
他指着路边黄蒿的枯枝断茎告诉我:“我们这里叫黄蒿,它的学名叫青蒿。诺浆获得者图呦呦,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而获奖。”他的讲解,让我眼前一亮。
“一次,我们到广东参加一个实践活动交流会。在展览会上,青蒿是种在花盆里的,那里根本就找不到野生的青蒿。青蒿素,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挽救某种危重病人的性命。”这位老师的谈吐,让我生发了交流的兴趣。
“小时侯,我们那里用青蒿腌制一种黄豆咸菜,别有风味。”我想起了小时侯的一种美食。
“青蒿是一种中药材。古人可能造就认识了它的药用价值,只是不能像现在一样提取青蒿素而已。”杨老师也是心生感慨。
远足开始不久,有几个同学,就撑起了太阳伞,有几个同学用背包带了好几瓶矿泉水。杨老师说:“只要带一瓶矿泉水就够了。怎么能打伞呢?远足不就是为了锻炼吗?”“是啊,现在现在的孩子太骄嫩了,希望通过这次锻炼能有些改善!”我深有同感。
这是来到实践活动基地的第一课,听了杨老师的话,我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