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35:好教育与管理的“严细实”
(2018-05-04 13:07:3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035:好教育与管理的“严细实”
教育管理,真的要像企业管理那样“严细实”吗?如果教育管理真的需要“严细实”,那么这种“严细实”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笔者记录了教育教学中的两个细节,希望从中可以管窥教育“严细实”中的一些皮毛。
一、张老师的不管之“管”
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期间,宇同学报告:同宿舍的同学东,趁自己不备扯下了自己的裤子。宇在汇报的时候,张老师耐心聆听,有时还要询问一些细节。宇汇报完了事情的经过,情绪也明显好多了,变得平复了。张老师说:“好吧,我想办法解决。你回去吧,我知道了!”
这个过程中,宇与母亲相依为伴,诸如在外面受到委屈这些“委屈”,宇不愿在母亲面前倾诉,他要在母亲面前扮演“男子汉”的形象,比如在学习活动中特别能吃苦耐劳。遇到同学之间闹着玩,宇由于过于敏感,常常与同学动用拳头。经过张老师的引导,宇明白了遇到类似问题可以找老师帮助解决。
经过汇报这个环节,宇的情绪明显好多了。张老师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宇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让宇来找自己说说。自己扮演一个倾听和与宇交流的角色,因为自己班主任的身份和影响,宇也从张老师身上学到了一些处理类似问题的技巧和态度。
东是一个精力过剩的同学,有空没空都要想办法制造出些事情来。针对东的个性,张老师采取了疏导的方法。张老师并没有找“闹事”的东同学,而是给不着痕迹的给“闹事”的东同学安排了一些有意义的差使,如找东帮助下通知协助班长维持纪律等。
我想起了一位禅师的话:清除心田上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让心田上长满庄稼。
上一学期,东同学从一开学时的随便说话大王,变成了进步明星和手抄报一等奖获得者。东一学期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也证明了张老师这种教育策略的正确。
从基地回来的路上,我与东等一伙男同学坐在一辆车上。基地生活的新鲜感和即将回家的兴奋,让这些小伙子有些亢奋。特别是东,更为明显。一路上,总是说个不停。嗓门高,音量大不说,而且兴之所致中,竟然唱上一段。有时搀杂着开几句过头的玩笑,我怕这样下去收拢不住。正好有同学说:“想妈妈了!”我乘机说:“就把自己想妈妈的感情唱出来吧!”同学们,接着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唱了几句似乎觉得气氛不对,就在东和另外几个同学的引领下,唱起了其他几首歌。虽然不是非常中规矩,却也八九不离十。偶尔间客车的颠簸,也没有一个人在意。
二、作业本“改姓名”事件
鉴于张老师的不管之管,我想起自己曾经遇到的一次作业本“改名字”事件。
每次检查作业,我都会根据作业质量的高低给同学得一个等级分。我却发现一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女同学,出错率很高而且书写也及其不认真。正好那位女同学到办公室有事,我趁机询问原因。没想到,这个小女孩用手背抵着嘴唇一歪头笑了:“那不是我的作业,是我同位的,他把自己的作业写上我的名字,把我的作业写上他的名字。”
我也被这个男同学奇葩的行为逗乐了,坚持写叙事教育的我,知道不能简单找这个同学了事。我只是说:“知道了,没有你的事情了”。这个女孩如释重负,转身带着轻松的微笑走了。
之后,我在走廊里见到这个男孩,他却是在老远的地方看到我后笑着躲开了。那种笑,不是开心,而是一种害羞和不好意思。我知道,我要的教育目的达到了。那个是他同位的女生不知怎么说的,反正我觉得这一切足够了。后来,在接下来的一次月考中,这个同学成为班里进步幅度最大的同学,从五十多分,提高到九十分以上,进步幅度是38分。
结语
一个优秀学生的诞生受到几十种自身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和个人性格方面占了很大成分。学校教育和每个教师的作用,不是万能的,面对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能够因势利导长善救失,或者在此基础上做得更巧妙些,大概就是好的教育了!
——笔者自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