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34:教育有时并非“刨根问底”
(2018-05-03 16:58:1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034:教育有时并非“刨根问底”
前一段时间,同班主任一起带着初一的学生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因为二班班主任临时有事,级部主任张老师,安排我协助另外一位女教师——孙老师负责初一二班的同学。孙老师与我约好,男同学有事找我,女同学有事找她。男生住在二楼,与我的宿舍近(我与张老师一个宿舍);女生住三楼,离孙老师的宿舍近。
一、悬而未决的“报告”
这些学生来找我的,大多都是宿舍的卫生工具缺了,暖壶少了,门插销不好用等,我让他们找基地总务处老师解决。
可是,浩同学的一个汇报,让我不知如何是好:
他自己的五元钱丢了,确切的说是别人拿走了他的一整张五元的票子,给他放下了一元钱。同宿舍的另一位同学花四元钱买的压缩饼干没了,放压缩饼干的地方多了四元钱。我正觉得这个事情好笑的时候,浩补充说自己还少了三元钱。他提供的线索,让我也没法继续查下去。
我只是答应浩自己调查一下,就让他回去了。后来,问了相关的同学,也是我的课代表(也是他们宿舍的),丢失饼干得到钱的就是他,所说的内容与浩信息相同,没有更多线索。张老师回来,我告诉他这件事情,他告诉我:“不用查了。”我说:“要是班主任陈老师在的话,她一定会查出来!”张老师说:“这些小事,你不用管了,让他来报告你听着就行。”
我翻阅一本教育书籍,看到这样一段话:学生找老师打小报告,并非真的有什么事情需要老师帮助出面解决,而是一种缺少关爱的表现。通过这种形式,打报告的同学,可以可以得到与老师更多单独交流的机会。
“基地”生活,同学们远离父母,有很多情绪感情上的不适应,有时有些细小的失误或者行为不当都是正常的,不是他们不懂得道理,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管不住自己。学生无法在不出错中成长,有些所谓的错误可能是他们成长中必需经受的历练。
很多时候,作为老师和长辈,善于倾听,让他们在陈述和有人倾听中,感受到一种光明和温暖,就是一种最好的引导和激励!
二、我们一起学做“塑编”
那天晚上,全级部的同学一起联欢,浩在随着班集体唱完歌后无精打采的,我问:“是不是不好受?”小小孩子回答我说:“唱完歌后,我觉得有点郁闷了!”
接下来一天,学习塑编,浩这个很爷们的同学,在这方面打了退堂鼓:“这怎么弄呀,我不编了!”当时,其他的同学也在攻坚破难的时候,我怕这种情绪传染开来,整个班集体的塑编学习会受到影响,也是为了给浩打气,经过专业老师允许,我也中途加入到塑编活动中去。
冥冥中,我感到自己身上有与浩很多相似的特质——在大事上是非分明,在细节小事上却常常不知所措。这种塑编,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我开始欣赏身边同学的塑编,并“拜”其中的两三个同学为师。看到我这样,浩也开始找同学帮忙。看到一个同学热心帮助和鼓励浩,我心里甜滋滋的,嘴上却说:“好啊!你光帮助浩,忘了帮助老师了!”那同学赶紧过来帮我,这个时候,我看到浩非常难得的冲我笑了,笑得那么难得,笑得那么开心!
最终,我与浩都有了自己的塑编作品。我真的弄不明白,是我帮助了同学们,还是同学们激励了我。每当我看到放在案头的那件塑编作品,就想起浩,想起与同学们一起在基地生活的日子。虽然很累,但是非常充实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