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25:大数据来敲中小学阅读“管建”的门
(2018-04-26 22:53:4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025:大数据来敲中小学阅读“管建”的门
今天一大早,乘坐李老师(信息技术教师)的车,一起参加全区图书管理员会议。数百人,几乎将淄川区实验小学“报告大厅”(我给的名称)的座位坐满。
这是为了迎接办学行为规范化建设,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对中小学图书管理员的集中培训。目的就是,全区的中小学图书管理,将通过信息录入,进入统一的软件管理系统。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各个学校图书目录,了解学生日常借阅情况,了解到哪些图书受借阅者的青睐。
所有的参会人员,都带回了一台电脑和相应的条码打印机。通过网络,这些基础设备和工具,就会完成自己学校图书数据信息的录入。有了这些基础数据,有了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全区的大数据管理系统便可以正式运行了。
培训教师,侃侃而谈,已经非常专业。因为在这之前,济南和潍坊一些地区的学校图书管理员和信息技术教师,都曾经经受过大同小异的培训。曾经有过类似信息录入经验的我,听着讲座,也感受到一些新的内容。大数据时代,新信息的衍生或者被挖掘,总是让人生出一份兴奋和小小的一点不适应。
想着上次类似的信息录入,五六个教师近三四十天的努力,深深知道这不是一件轻松的基础工作。现在的工作量已经让自己感到满负荷了,何况日常教学工作和一些事务性的教辅工作,已经让自己觉得没有多少多余的精力,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感到头脑在瞬间有一种被胀大的感觉。
一切要适应,适应大数据带来的方便,适应大数据带来的不适。就像是来的路上,李老师启动了车载导航系统。一开始,导航系统出现了几次误报,我感觉有问题,几次提出要停下车问路或者打电话询问交通路线。李老师制止了我,反复调试导航系统,最终导航系统正常化。在导航的引领下,我们到了目的地——淄川区实验小学。
新学期,各个班级的图书借阅,都有热爱图书借阅工作的班级图书管理员担任。他们要有一个纸质借阅记录登记,每次这种登记都要耽误整个借阅过程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前期的电子化管理,因为资金问题并没有完全实现无纸化图书借阅。每每想到这些,作为学校图书管理的直接参与者,总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好在这种借阅,因为这个繁琐的纸质借阅手续,也从某个角度培养了学生参与管理的好习惯。
大数据管理,让书香校园的建设摆在众目睽睽之下。前几天举办的全区读书节启动仪式,曾经让我有一种小小的震撼。那天,本来下着小雨的,眼看读书节启动仪式不能在上午课间操时间如期举行。可是,就在上午第二节课时,小雨停了。领导老师同学依次发言,真的有一种风雨中毅然前行的感觉。
阅读,是优秀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载体。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的传承没有一帆风顺的。阅读,应该也不例外。师生们对于阅读的内在诉求,和阅读必须承受的来自内外的各种压力动力,都在阅读这一件事情的各个环节细节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碰撞和摩擦。
上课的间隙,今天又有初一的班级图书管理员来借阅:一本《世界未解之谜》,一本《呐喊》。小小的借阅中的细节,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之广大和朝向之无序。如何关注中小学阅读中的细节,及时的监督跟进指导,确实是一件呼之欲出的事情。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多么诱人的字眼和行动,却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给人一种“有美伊人,婉在水中央”之境界。
有了大数据这个天眼的关注,可以唤醒系统内的一些潜在的阅读指导资源,通过大数据这个平台给予中小学书香校园的建设提供一些高质量的指导和帮助。因为,阅读这个学生成长中的重要陪伴者,在书香校园天花乱坠的媒体精彩中,却如同“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给“那人”多付出一些,感谢“那人”多年来的陪伴,不也是一种感恩吗?昨天李老师已经将电脑安装好了,明天一早,又要麻烦李老师安装条码打印机并调试。“那人”给与了我很多,对于“那人”的付出,我总是觉得自己有些滞后。面对“那人”,我这个受益者真的该好好反省并身体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