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00:前行中,由“感发”生发
(2018-03-31 21:40:29)分类: 公众号发表文章 |
NO.1000:前行中,由“感发”生发
——读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顾随先生谈古典诗词,直指诗词作者内心,也让读者内心为之怦然心动。
今天,我们常常提到“教书育人”四个字,但是总觉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顾随先生,在他的课堂上,时刻都在“教书”(洞察中国古典诗词的奥妙),同时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他无时无刻不在用诗词鉴赏创作,激励自己和学生更好做人(“育人”)!
我们非常感谢叶嘉莹先生,用她的听课笔记,记录下顾随先生课堂上的精彩。这种精彩,对我们如何做教师,对我们如何坚持叙事教育写作,对我们如何追求幸福教育人生,都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一、诗歌与性情熏陶
——读《第一讲:初唐三家诗》
(一)诗犹药,可以有针对性选择阅读
顾随先生告诉人们:唐人诗不避俗,自然不俗,俗也不要紧。宋人避俗,而雅得比唐人俗得还俗!这让我警觉起来,因为我喜欢宋人诗词的,如苏东坡的诗。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觉得这首诗有哲理,而且是绝对的真理。这种绝对的真理是真实的。但是我拿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比,我还是感到两者有很大不同。只是读不懂什么原因,顾随先生一点拨,我明白了。诗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都有小我和大我。不同之处在于,唐人是自内向外,宋人是自外向内。
我是一个内向且细腻的人,苏东坡的诗歌,给我的是一种豁达。陈子昂的诗歌,不仅有一种豁达,而且有着一种豪气——胆气陡然而生,怯懦顿消,心生一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二)古典散文中的诗情画意
顾随先生讲:高的哲学论文中,也有一派诗情,不但有深厚的哲理,而且有深厚的诗情。如《论语》、《庄子》中的一些篇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但意味无穷(深刻哲理),而且韵味无穷(深厚诗情)。
看到这里,我真的有些小兴奋。以前,我常常慨叹前苏联有那么多的教育名著,我们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教育著作。后来发现《论语》就是一部教育哲学著作,但是总觉得有些老套。看了顾先生的文字,不仅不觉得老套,分明从中读出有些诗情画意来。有时觉得,《论语》也可以作为中国人的《教育诗》来读。
二、读懂可贵“寂寞心”
——读《第二讲:王绩•寂寞心》
顾随先生,不仅谈诗歌,而且谈古典诗歌作者的心。“不论派别、时代、体裁,只要其诗尚成一诗,其诗心必为寂寞心”。
曾经读过王维审老师的文章《谈教育写作》,他在文章中写道:每位教育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孤独心灵之旅。
顾随先生讲到的“寂寞心”,当是王维审老师文章中的“孤独的心灵之旅”!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带动另一片云。
教育,不是教育论著上的经典片段的复制;教育不是某种神秘的预先设定。一切遇到的,包括欣喜的、沮丧的,都会发生。在面对着一切的时候,是微笑着,拥有一种悲悯情怀从容面对,还是盲目冒进大败而归,都在考验着每位教育工作者心灵的力量。
每个教育者,必须有一双慧眼,看到热闹后的冷淡、热烈后的冷静,并拥有信仰坚定智慧地前行,才能拥有真正的教育写作的发生!
坚持教育写作的过程中,才发现了自己拥有一颗教育寂寞心。曾经在漫长的教育历程中,有意无意抹杀了掩埋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寂寞心。当教育倦怠即将把我打垮的时候,追随王维审老师创建的叙事者团队,我找到了自己的教育寂寞心,也可以说是找到了自己的教育初心。
“朱弦一抚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元好问)
顾随先生的“感发”,就是一种唤醒和激励。顾随先生,通过古典诗词欣赏的角度,唤醒我的教育初心,激励我坚守教育初心。
愁苦中能在仍在人事上历练,愁苦中能与大自然混合,就是哲人、诗人、英雄的人(顾随先生语义)。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每天都会发生的让人压力山大的教育问题,关注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念头言行,关注学生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努力努力修正自己争取做到更好,这不是一种人事历练吗?从经典文化诵读中,努力让自己沉静下心来,勇敢智慧面对一切,不正是顾随先生想让我们感受到的一种启迪吗?